坐在沙发上陷人了苦思冥想……成长过程中的一幕幕在眼前慢慢浮现,点点滴滴涌上我的心头,人也开始有点兴奋起来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酸甜苦辣的成长经历,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厚厚的一本书,我的成长片段也如一幅画卷,展现在我面前。
中学的记忆:“财富”的原始积累
我生长在“文革”初期的农村,当时家里成分虽然是富农,其实家里各方面处境还不如贫农。父亲是半路出家做的农民,我从父亲身上感受到身处中国最底层中国农民的艰辛,潜意识中也增强了要为家庭分忧解难和改变家庭生活的信念。
记得初中时,农村刚刚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急需劳力。尽管当时我还小,但也已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每天放学、周六、周日,除了下地帮家里做农活外还要负责给家里的几只羊和10多只兔子填饱肚子。记得曾经有一次去割青草,由于顽皮,一路上一边割青草,一边拿镰刀东碰碰、西碰碰,不知怎么地,我碰到了农田中露天的380V配电开关,人顿时被电击中,倒在几米远外,失去意识足有一分多钟时间。等反应过来,触电的那只手臂相当长时间还处于麻木状态。我与死神作了一次亲密接触。回家怕父母担心还不敢与父母说这件事。
其实,我的初中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只能算是中上。我高中就读的是一所普通高中--慈溪龙山中学,学校离家大约10公里。我平时住宿在学校,由于乘车不方便,再加上还要车费,虽然单趟车费只有0.2元,但这0.2元当时也是不舍得花的,所以上学和回家基本上都是步行。记得每学期第一天上学,我都是挑了一担子去的。担子一头是行李,另一头是米,母亲还常为我准备一大包炒米粉,让我晚上睡觉前充充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自行车是老百姓心中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家里有辆自行车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当然,我家没有自行车。我记得我是高一寒假过年时在亲戚家做客时学会骑车的,因为家里没有自行车,学会后也很少有机会骑,只是偶尔邻居小孩在骑着玩时,也抢着骑一会儿。
高一下半学期的一个周六的那次骑车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因周五回家忘记带重要资料,周六务必去一趟学校,就硬着头皮让母亲帮我向邻居借了自行车,大胆骑车去了一趟学校。这是我第一次骑自行车出远门。我清晰地记得在去学校的路上,每每有一辆车经过身边,就感觉到一股强风吹过。曾两次因为大卡车急驶而过,自己和自行车一同被这股强风吹倒在路边。这还不算什么,回家时发生的一切更令人不敢想象。回家的路上,从学校出来进入国道有一座很长、有一定坡度的高桥,在下桥行到一半左右时,正想握刹车,不让车速再增加时,突然发现自行车刹车已经失灵。顿时,不知所措,任凭车子不断加速,心里产生了很多可怕的镜头,很有可能与国道上急驶的车子相碰,一场惨案即将发生,如果运气好,没碰上汽车,也许可能也会摔得半死不活,之后短时间内脑子一片空白。等我清醒过来时,已独自一人躺地稻田里了,手脚还会动,睁开眼睛环顾一下四周,自行车就在身边,不过中问的三角档已严重变形,我又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后来我还一个人把车子背到车行,修好后,居然又骑回了家。
高中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这也是我学得最好的两门课。虽然是哑巴英语,但高考英语我考了97分(满分100分),数学也接近满分。英语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教我们时四十出头,虽然他的英语也说不好,据说他学的是俄语,英语完全是自学的,但我觉得他特别亲切。从第一天报到就亲切地叫我“海岳”,强烈的情感让我在内心产生了一定要学好英语的冲动。数学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每节数学课他总是要写整整两黑板,他很少面向我们,只是不断地边写边讲,他要求我们记下并理解他黑板上写的每一道例题,我发现只要很好地理解数学老师黑板上写的例题并及时作好复习和梳理,我的数学成绩就已相当不错了。于是,我认真地记录了每一道例题,课后还时不时借阅了数学老师的备课本,现在想想他在备课方面的确下足了功夫。他的备课笔记稍作整理就是一本很好的复习用书。
我还记得我们的26个男生大寝室发生的很多很多故事……
回头感言:苦难的磨炼经历是人生的一种“财富”,这种“财富”是无法用金钱买来的,这种“财富”是刻骨铭心的成长暗示。我也希望我的学生去看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类书,因为我认为读这类书也可以增加阅历,积累“财富”。
成长的过程中,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时至今日,我已成为一名老师,看到自己学生,就会想到过去的我,想到我的老师。我要感谢他们,特别是我的高中班主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