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六十多年的新中国教育已经长大了,长高了,像一个大小伙子了。
他已拥有完整的教育骨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拥有了漂亮的校舍、图书馆、专业教室,足够的电脑、软件、实验器具、药品,以及崭新的风雨操场及塑胶跑道,不少“武装到牙齿”的学校常常令来自西方的教育专家瞠目结舌。
他还拥那么多的足以让自己陶醉的传奇:
花少得可怜只占世界2%左右的教育经费,却哺育着占世界23%的莘莘学子的教育人生。
展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为纸,蘸13亿人民血汗为墨,在20世纪之末,基本写就普及九年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教育鸿篇。
用人类编年史中弹指一挥间的60余个春秋,初步构建起地基还稳、层面尚全、结构较实的跨世纪的教育大厦。
经数年努力,选拔、历练出一支近1200万庞大的中小学教育兵团驰骋教坛。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提高到如今的24.2%,完成了精英化大学向大众化大学的跨越……
似乎,草木葱茏,大河奔流,碧空万里,白云悠悠,中国教育成了一片美地乐土。
然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却用16个字来概括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30年的感受,即“成绩斐然、过程艰难、问题丛生、任重道远”,这当算较有全局扫描、全程观照的眼光。
教育一词,由“教”与“育”两字组成,也就分为两种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应当说。中国传统教育一直秉承着“教”与“育”的两个本源。一是教化。一是育人;“教”之本,在于探索经典之源,国之所需;“育”之本,则旨在发掘人之成长规律,使天下英才能茁壮成长:“教”者提供教育系统的大气候。“育”者则关照学生的心灵、意志、学问的优化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与“育”两者一同发力。编织出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旁观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教育历程,“教育”的传统本质却从源头上不断地遭到宰割。中国面临着种种人祸天灾。教育本身承担着过多的政治、社会的压力,于是。过于强调突出“教”的内涵,而弱化、简化了“育”的意义。使教育本质简化乃至夭折,在育人方面产生了可怕的真空。
纵观当今的世界教育,当首推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系统。在这些国家的社会中,“教”与“育”的本质不断变化与提升,教育的战略不断在调整,教育的和谐发展在不断推进,教育的本质也在不断深化,教育站立于文化、社会的前列,成为引导国家精神世界的先行力量。
相形之下,中国教育系统更显弱点。“教”与“育”不相协调,“教”之原则独霸教坛,渐已顽固地成为定式,而“育”之本义则不断被埋没,教育系统有越发冰冷化的趋向。
看上去似乎“形势一片大好”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涸泽之困。
在表象繁荣、气派、赏心悦目的教育景观背后,是育人根基的悄悄动摇、教育灵魂的渐渐虚空、人性光辉的慢慢殆尽、人才造就的屡屡困惑。办学精神的贫困,个性心门的封堵,使教育的想象空间被一点一点压缩,教育的思考触角也被一根一根折断。
本来波涛汹涌的教育之海啊,正一步步走向死水微澜,面临干涸之困,席卷神州大地的应试教育的“龙卷风”,打开了纷扰人心、侏儒教育、平庸人才的潘多拉魔盒,以至于有的学者发现“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像洗衣机里飞速旋转的滚筒,把每个人鄙卷入其中……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干净整齐、千篇一律地适应竞争和讲求效率的教育工厂”。个别专家借助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立论,饱含寓意地发出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无限感慨与幽邃思考。
国之有识之士应当立于世界历史的高山之巅,鸟瞰当代教育发展的滚滚大潮,远视未来社会的变革需求,从中洞悉当下我们的教育情势、育人困局,深入地调查研究、追根溯源。于是,在野草般丛生的问题阵里,不难发现我们当下的教育存在着三大丢失。
一日丢了本质——育人至上。
本质之变宛若核之变,异化如背离主航道的逆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是预备。“为我们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是塑造。“教学形成思想之环,教育塑造性格,离开前者,后者就不存在。这些包含在我的整个教育学概要之中。”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是生长。“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这些立论从各自窗口探究了教育的秘门,虽然表述各异,命题的缘起也有差别,但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宗旨却是同一的。笔者以为,鉴于教育的功能只是面对人类,那么,最鲜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始终应该是:教育是育人。
教育育人的真谛在于激醒蒙昧灵魂,焕发聪明才智,培植最佳习惯,提升高品人格。
一个民族的觉醒依赖于每一个孩子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智慧依赖于每一个孩子智慧的开发。如果教育不能让人觉醒,将人开发,反而令人沉睡,使人呆滞,其逆向作用的闸门就会洞开。因此,教育第一要旨是让孩子觉醒,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才能;第二要旨是催孩子自我开发,将自己的显质无限扩展,将自己的潜质竭力开发。
学校期间的教育为人生的奠基时节,即关键时节,其间最要紧的特质有三。
其关键是时空的特定性。
这是生命中学习的华彩阶段。此段没有回程,不可复来。庄稼不收明年种,矿藏不开子孙采,铸件不佳再回炉。人生呢?春去夏即来,没有回头路。特定时空之于学生,犹如一列火车必须在规定好的时间安全高质地到达站点。
……
展开
东缨同志是一位深沉的教育思想者。他时刻在科学思考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他的作品采用文学的手法、哲理诗的寓意、抒情的语言,夹叙夹议,理境交融,清词丽句,雅韵新声,文情飞动,笔势纵横,十分精彩酣畅。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
东缨是教育家,又是文学家。他是用心去感受教育、用脑去思考教育、用行去践行教育的人。他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东缨先生的作品,既是教育文学著作,又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宏篇论著,它以诗一般的文学语言阐述教育理念,读过之后就犹如攀登泰山那样,领略到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了。
——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
在我国以文学笔法写作教育的作者中,能把教育史、教育理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同教育的现实紧紧结合起来,熔铸成几部巨著的,东缨是一人。
——原国家副总督学、现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