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共生理论视阈中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系统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学科一直关注的重要学术命题,也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跃升为大众化之际有关大学改革的重大实践命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重建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这一关系应该以什么样的高效模式承载,又需要什么样的体制保障?从方法论考察,以往的研究大都是把既有的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状态作为给定的静态基础,就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效应、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程度等视角展开的,而缺乏从动态的、系统的相对关系模式及其效率和制度环境上的研究。如果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又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纳入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并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理论从解构意义上揭示了在整个经济发展要素中的大学功能,那么从辩证角度看,我们还需要在建构意义上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具体模式。在最新的有关讨论中,一些大学校长提出了“大学与区域共生”的理念,并将此上升到大学存在合法性和大学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层面加以思考。“共生”较之于以往研究认为的“协调”、“互动”概念在相对关系意义上更为深化。我们曾引入共生理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建构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共生系统”的命题,并认为以共生理论的视域和范式来观察和研究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更具解释力和建构力的新的分析框架,也是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的路径。
共生理论最初是生物学的一个基础理论,以后被拓展到社会科学研究,广泛运用于关于人类社会关系模式的分析与解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都有关于该学科对象领域共生问题的研究,因而导入教育经济学研究无疑具有合理性。共生理论的研究方法概言之是建构一个系统框架,通过共生单元(共生主体的属性和功能)、共生模式(共生体联结的具体形式)、共生界面(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分析,旨在寻求最佳的共生效率(共生存在和持续的生命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