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704689
  • 作      者:
    唐亚阳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2)》以中国教育网络舆情为重点,以网络舆情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舆情事件案例为切入口,对2012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的九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的时间、地域、焦点、主体及载体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构建了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危机公关与舆情应对的流程和策略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
  报告导论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网络应用继续保持稳中有增的趋势,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近42.1%。网络新媒体用户仍在持续增长、网络应用不断丰富、网络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正曰益被新媒体网络联通和覆盖。
  2。12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网络新媒体显著提升了思想表达功能①,网民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思想的表达、辩论和宣传的阵地,大量舆情信息在互联网迅速增长和传播并深深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相较传统的舆论传播格局,互联网上鼎沸的人气已经清楚地昭示着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巅峰时期,舆论的形成、传播、发展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使网络传播成为大众必须接受的常态传播模式,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思维和行动选择都深受影响。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同样的状况:一方面,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影响到教育子系统和教育网络舆情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子系统也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网络舆情的发展。
  首先,《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在网民职业结构中仍占较高比重,达到25.1%。虽然其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从绝对值看,学生群体仍是我国网民中最大的职业群体,他们有相对富裕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网络事件。
  其次,从网络新媒体用户的角度分析,新兴网络热衷群体(1976—1994年出生)作为全面拥抱互联网媒体的一代,已经进入高校,他们表现出了对互联网络的重度依赖。互联网已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人”,“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当前青年学生一种基本生活方式。青年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获得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声,是高校校园中发展网络舆情的主力军,也是教育网络舆情信息与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教育体系中教师、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网络参与度也在逐年提升。随着虚拟化校园的推进、辅导员博客的开通以及高校无纸化办公的实施,教育行为与互联网已经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带动了教师、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等网络应用水平的提升,也增强了他们在网络中发表各自观点的热情以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因此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发展显示出更大的规范性和更深的复杂性。
  最后,网络新媒体催生了庞大的虚拟空间,提供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育系统参与人员参与社会活动、发表各自观点、对各种观点进行批判和维护的平台,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但与此同时,也会在一些领域产生激烈冲突,引发诸多前所未见的矛盾与问题,并导致社会问题和危机事件的出现。教育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青年学生长时间接触网络,并从网络获取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网络信息发布和传输的迅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可能使部分学生在接受丰富信息的同时也接触到很多不良信息,一旦他们对这些不良信息缺乏正确判断,就容易被人利用,从而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多样化的网络舆论,教育参与者需要及时了解影响教育子系统内各方参与者的参与状况,了解舆论舆情发展动态,及时引导并处理相关问题。因此,深入了解网上思想动态,改变应对观念、重设应对措施,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对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正常的教育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2012年教育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究发现,2012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环境呈现出如下特点。(一)社交媒体迅速发展
  社交媒体在2008年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热门话题,历经4年的发展变革,社交媒体不断显示出信息传播的巨大能量。到2012年,社交媒体已趋于成熟,全面进入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社交媒体相互分享时事新闻,与他们身处网络另一端的亲朋好友保持沟通联络。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社交媒体迅速发展
(二)微博传播影响力继续增强
(三)手机碎片化传播方式逐渐显现
(四)学校网络管理方式增多
二、研究意义
(一)引导应对教育网络舆情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迫切需要
(三)研究发展教育舆情理论的重要保证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数据来源
(三)分析方法
四、报告体例说明
(一)典型案例选取
(二)案例报告方法

第二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概述
一、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的基础
(一)传播途径:从“他媒体”到“自媒体”
(二)衍生空间:从公共领域到公共网络领域
(三)热点因子:从经济发展到教育期待
二、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内涵
(二)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外延
三、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的时空发展
(一)教育网络舆情的时间分布
(二)教育网络舆情的空间分布
(三)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四、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公关
(一)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的主要演变及特点
(二)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
(三)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公关质量提升及对策

第三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年度特征概述及案例详解
一、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年度特征概述
(一)时间分布解析
(二)地点分布解析
(三)焦点分布解析
(四)主体分布解析
(五)载体分布解析
二、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案例详解
案例1:“邹恒甫微博”舆情
(一)舆情源头追踪
(二)舆情演化进程
(三)网络传播节点
(四)多方意见汇总
(五)舆情发展态势
(六)引导应对简析
案例2:“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舆情
(一)舆情源头追踪
(二)舆情演化进程
(三)网络传播节点
(四)多方意见汇总
(五)舆情发展态势
(六)引导应对简析
案例3:“异地高考”舆情
(一)事件整体概述
(二)舆论关注走势
(三)舆情应对简析
(四)网友倾向分析
(五)媒体评论摘要
(六)网络舆情点评
案例4:复旦研究生创建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舆情
(一)事件整体概述
(二)舆情关注走势
(三)舆情应对简析
(四)网友倾向分析
(五)媒体评论摘要
(六)网络舆情点评
案例5:“香港国民教育风波”舆情
(一)事件整体概述
(二)舆论关注走势
(三)舆情应对简析
(四)网友倾向分析
(五)媒体评论摘要
(六)网络舆情点评
案例6:“甘肃农大制止加藤嘉一赴该校访问”舆情
(一)事件整体概述
(二)舆论关注走势
(三)舆情应对简析
(四)网友倾向分析
(五)媒体评论摘要
(六)网络舆情点评
案例7:“自带课桌上学”舆情
(一)事件整体概述
(二)舆论关注走势
(三)舆情应对简析
(四)网友倾向分析
(五)媒体评论摘要
(六)网络舆情点评
案例8:“乐山师范学院女生公寓垮塌”事件
(一)事件整体概述
(二)舆论关注走势
(三)舆情应对简析
(四)网友倾向分析
(五)媒体评论摘要
(六)网络舆情点评
案例9:“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事件”舆情
(一)事件整体概述
(二)舆论关注走势
(三)舆情应对简析
(四)网友倾向分析
(五)媒体评论摘要
(六)网络舆情点评

第四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构建与应对
一、中国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概况
(一)高校研究机构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二)网络媒体研究机构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三)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四)市场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二、中国现有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特点及比较分析
(一)中国现有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特点
(二)中国现有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比较
(三)中国现有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不足
(四)中国现有网络舆情指标体系与教育网络舆情
(五)现有体系对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启示
三、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中国教育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三)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指标体系的设计
四、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的应对
(一)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对策与建议
(三)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流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