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理想课堂模式:目标认定-自主预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作业)反馈。
综观这些课堂模式,不难看出: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一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然课堂文化追求亦不约而同:呵护生命,关照成长,缔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因此,自由多元灵动的课堂流程是实现生命化课堂文化的最佳平台。
当然,理想的课堂流程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做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我们的课堂文化才是最真实的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是儿童灵性和生命活力的最大张扬。
原林生:课堂文化需要以一定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去承载,我们是以“三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课堂文化的。“三段”:课前、课中、课后。“五环节”即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课前为探究文化。教师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和充满兴趣的学习前置为目标,以学生自主、主动、高效预习为出发点,依据学生、学情和学法,经学科组集体研究,对教材进行“翻译”和“二度创作”,编写出高质量的“学案”;学生则利用“学案”进行高效、自主地预习,完成50%的学习目标。
课中为展示文化。按“五环节”教学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认定目标,学习过程中进行三查,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关系,适时点拨追问,进行达标检测。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对抗,建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目标。课后为反思文化。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并详细标记在学案中;学生则通过达标情况,查缺补漏,落实全部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预习下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探究、展示和反思三个文化板块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文化的。
……
展开
——教育发现书系总策划 刘文
如果我们能够有一双慧眼,应该看到课堂的两大支撑:一、它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具体呈现;二、它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因而,不同形态和内容的课堂,凸显出来的是教师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在改革者看来,“学本”课堂的支撑是“人本”的教育思想。因而,课堂与其说是在调整结构、改进方式方法,不如说是为了让教育回到“人学”上,从儿童出发,遵从儿童的学习天性、情感特点和认知规律,放手发动自学,让课堂呈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课堂之道在“学”,那么,如何围绕着这个核心价值来建构、组织、评价新课堂呢?相信这本书就有了它的价值。
——李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