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解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1925
  • 作      者:
    王志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志强,男,汉族,1975年3月生,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理论研究。曾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高等教育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任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集《走向完善的语文教育》主编,任高校教材《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材解析》副主编,任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学语文教学论》和高校教材《大学语文》编委,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读解,即阅读和解析,读解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运用哲学解释学理论分析读解教育现象,探索读解教育中蕴涵的哲学原理,构建读解教育哲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是深化读解教育研究的需要。东西方读解教育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继承发扬中外优良的传统读解理念是提升当代读解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改革学校读解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课堂教学。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师读解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实践。在民族地区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汉语文读解教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读解教育的哲学解释学理念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向语言哲学的历史性转折。无论是以分析哲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为代表的英美语言哲学思潮,还是以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和海德格尔语言本体论为旗帜的欧陆语言哲学流派,众多的哲学家都在关注着语言问题,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出发,对人类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思考与研究。哲学解释学与其他流派相比出现较晚,它是20世纪中晚期以来受到思想界、学术界关注的新的哲学思潮。它以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彻底改变了西方古典解释学把文本解释看作理解的技巧或方法论的思维定式。哲学解释学虽然是在继承和发展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以自己独特的思想魅力亦为当代英美学者所接纳,最有希望成为沟通英美与欧陆两大语言哲学派别的通途。因此,哲学解释学成为当今西方哲学中重要的哲学流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其影响遍及语言学、文学、美学、文艺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多人文科学。在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没有人可以无视哲学解释学的存在。
    然而,处于语言学、文学和教育学边缘地带的语文读解教学领域,较少有人关注哲学解释学原理对读解教学所应具有的理论指导作用,还没有形成基于哲学解释学原理的读解教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学术缺失。本来,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是论述阅读本体论思想的,语文教学理论的重要任务是弄清文本解释原理的。这两个相邻的领域却彼此陌生。哲学解释学向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发射出道道光环,却漏掉了读解教学领域。读解教学的研究者非常辛苦地从教育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等多门学科采集理论果实,却没有发现当代语言哲学的最为深厚的学术积淀。这似乎是不应该发生的学术错位。造成这种学术缺失、错位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哲学与语文教育学两个领域学者的视野局限。
    目前,读解教学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者与实践者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他们仍然面对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问题人们似乎已感知到它们的存在,但尚未揭示出来使之明朗化。例如,读解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阐述文本的意义,那么,什么是文本的意义,意义是如何生成变化的;阅读理解答案是多解的,这究竟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宽容,还是这其中蕴涵着根本不可能逆转的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一般是要对话的,这究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巧妙改革,还是人生存在模式在课堂中的自然显现?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中寻找到最基本的答案。运用哲学解释学理论分析读解教学的日常行为,发现读解教学中蕴涵的哲学原理,是深化读解教学研究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好的工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读解教育的哲学解释学理念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要义
一 关于伽达默尔
二 读解经验的解释学分析
三 理解的历史性
四 解释的语言性
第二节 读解教育哲学解释学理念的构建
一 20世纪西方读解理念的变革
二 发现读解教育的解释学特征
三 树立读解教育的历史性理念
四 确认读解释义的语言本体地位
第三节 读解教育哲学解释学理念的应用
一 确立新的师生关系
二 注重理解的多样性
三 注重融合实现对话

第二章 读解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借鉴
第一节 我国读解教育理论的沿革
一 我国古代的读解教育思想
二 我国传统的读解教学
三 我国近现代读解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读解教育理论的源流
一 欧洲古代教学理论概述
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近代的教学理论
三 欧美当代读解教育理论

第三章 语文教师读解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智力运作能力培养
一 言语感知能力的培养
二 语义判别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语言构思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读解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 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的培养
二 课型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四 编写教案能力的培养
五 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课堂读解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 课堂导入能力的培养
二 课堂对话能力的培养
三 言语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 板书设计能力的培养
五 作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课堂读解教学设计
第一节 实用文读解教学设计
一 记叙文读解教学设计
二 说明文读解教学设计
三 议论文读解教学设计
第二节 文学作品读解教学设计
一 诗歌读解教学设计
二 散文读解教学设计
三 小说读解教学设计
四 文学剧本读解教学设计
第三节 文言文读解教学设计
一 文言文读解教学的目的
二 文言文读解教学的要点
三 文言文读解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章 初中汉语文阅读教材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