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8534
  • 作      者:
    雷跃捷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雷跃捷,湖南耒阳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首席专家,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理论、舆论学、媒介批评、传媒教育。
  出版《新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舆论》《媒介批评》《中外新闻传媒教育比较研究》《国际新闻频道研究》等著作十余部,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年来,传媒公信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主要成果,研究内容包括中外传媒公信力理论和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认知及评价、损害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现象及其原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建议和对策。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是国内目前第一本对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定性和定量综合研究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麦卡利斯特(McAllister)1995年把信用分为两类:认知型信用和情感型信用,其中认知型信用依赖于对他人的充分了解和证据的掌握。情感型信用则建立在人们之间的感情纽带之中。
  但是,不管哪一种类型的信用,信用的核心都是信任,反映的是交往双方的信任关系,与判断评价的主体有关,更强调相对性。信用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的内容是一种社会评价。因此,一般来讲,信用是赢得信任的一个必要条件,有公信力的组织必须具备较高的信用水平,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郑也夫认为,信用与信任互为表里:信用是名词,表达静态的属性,即可信任的;信任多为动词,出发点是主体,即判定对方有信用与否;说个人某项品德——是否重承诺,多用信用;说社会这方面的道德程度,多用信任,因为社会行为是互动的,一旦包含了主体的态度和判定,使用信任更恰当。①
  若从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互动而言,信用和信任恰好分属于交往主体双方。信用是个人或组织的静态属性,是授信方对受信方的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就是授信方决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受信方给予信任的过程。甲方有信用,乙方才会对甲方产生信任,授信方对受信方的信任程度与受信方的信用水平成正比。信任以信用为基础,信任产生于信用。信用一方主体所具有的资源,是一种能够赢得信任的力量,而信任则是基于对他方主体信用状况的评价而产生的依赖感。也就是说信用是让人信任,信任是基于信用而相信别人。信用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状态,是一个人在多次交易或交往中积累起来的信任水平,相当于一个人拥有的无形资产。
  从一般意义来说,信用就是能够守约重诺而取得的信任,但强调的是守约重诺本身。就交往主体而言,信用是指交往过程中,主体对自己责任、义务和承诺的恪守与履行;就交往客体而言,信用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相信与信任,是客体对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信任、依赖和期望;就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言,信用就是行为主体能够履行其义务和兑现其承诺而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评价。
  从“信用”到“信任”和“信赖”,是人们在对于特定对象履行承诺的社会性体验中累积产生的,表现为一种可信赖度的判断和评价,“信任的基础在于人们视自身和他人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人行为者”。①
  传媒公信力的形成,贯穿于传播的整个过程,受众对传媒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在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予以评价,就形成了传媒的公信力。
  公信力的核心在于“信”。任何个人、任何机构,如果不坦诚、不诚信,甚至言而无信,那么,他人对他(它)的信任就无从谈起。“信任者众,是谓公信。”②喻国明认为,“‘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信任、信赖总是与特定对象的‘信用,相关联的,是建立在主体对于特定对象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的”“而‘公信’则是指这种判断和评价不是别人或少数人的判断和评价,而是社会成员的集合性判断与评价”“‘公信力’中的‘力’则是指特定对象赢得社会信赖的能力及与这种能力相对应的信用品质”。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传媒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传媒公信力的功能
第三节 传媒公信力的维度、评价指标
第四节 传媒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影响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特殊因素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信息来源
第二节 信息内容
第三节 传播渠道
第四节 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因素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现状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接触使用情况
第二节 对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认知调查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评价调查
第四节 重大事件的传媒公信力影响调查

第四章 损害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现象和原因
第一节 损害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现象
第二节 损害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原因

第五章 增强中国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媒体的领导和管理
第二节 建立健全传媒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节 建立健全行业和社会组织对媒体的监督机制
第四节 发挥公众在增强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中的作用
第五节 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