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以“性”为卖点的商店,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商业范畴,它更像一个显眼的靶子,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中挑逗着传统观念的神经。而十分有趣的是当年那位不经意间创造历史的《北京青年报》实习记者竟然是一位刚走向社会、情窦未开的女孩儿。中国记者们以前所未有的极大惊喜与开放的胸襟,报道着这场革命所带给中国人的点滴变化,小心翼翼地揣测着中国人婚姻的走向,并且在多元化的婚姻协奏曲中弹奏着属于自己的那支曲调。
这是一个真正婚姻自由的时代。尤其是2003年7月,执行了近十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被《婚姻登记条例》所取代,此后中国人离婚再不需要审查期和介绍信,强调自己的责任已经成为我国婚姻立法的一个新理念,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离婚最自由的国度。为此,新华社记者在报道这一热点事件时,使用的大标题是:“《婚姻登记条例》让爱一路走好。”令人备感温暖,充满着诗情画意。还有的媒体记者则以激越的文字宣告:“《婚姻登记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的婚姻我做主’、‘谁的婚姻谁负责’的时代真正来临了!”激动之情跃然纸上,直扑眼前!
这是一个对婚姻空前包容的时代。新一代的中国年轻记者们在讴歌典型性婚恋模式的同时,也以冷静与平和的心态报道着社会上新近出现的非典型性婚恋模式,其中很多记者还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总结起来,这种完全颠覆中国传统婚姻关系的非典型性婚恋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丁克:“只做贤妻,不做母亲”,不生孩子的记者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婚姻的形态中。
2.只恋爱不结婚:婚恋中的双方一致认为“结婚证只是一张纸而已,成不成家无所谓,两个人喜欢就住在一起,不喜欢拉拉手再见,就算谁也没见过谁”。
3.只有责任没有爱:夫妻表面上是一个完整的家,有房子、有孩子,双栖双宿,节假日走走亲戚,访访朋友,有所有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男女双方都尽职尽责。然而貌合神离,就差扯一张“离婚证”而已。
4.周末夫妻:他们经济各自独立,只是周末肯定住在一起,看好电影,品好菜肴,听优美的音乐。他们双方约定谁都不能出轨,这条约定使他们不同于普通的同居者,他们如此只是为了“让爱情永远保持新鲜感”。
……
展开
——白岩松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读罢《花边新闻》,引发我两个思考一个是,都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那么什么样的昨日新闻才能变成铭记的历史?另一个是,都说“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那么瞬间的历史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定格传承?评价《花边新闻》,我也有两点感触一个是,撰写了一百多年新闻的中国记者,理应被历史铭记,纵然是他们的逸闻趣事,也是新闻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另一个是,敢于为百年中国记者做别样梳理的作者,其胆识与才思令人钦佩。花边不“花”,新闻常新,这是一个有思想的当代新闻人向前辈的致敬,对未来的传承。
——水均益
忘了谁说的,记者就是记着,孙兄记着记者的那点事,成就一部生动真实的另类中国记者史。终于,我也登上花边新闻了。
——张泉灵
记者,记录的主体,在《花边新闻》中,成了被记录的主体。这一“被”,“被”出了诙谐与自嘲,“被”出了尴尬与无奈,“被”出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被”出了坚持与尊严。而在“记者”前冠以“中国”二字,又需要作者有着巨大的勇气、自信和耐心。看《花边新闻》可以增加对中国记者的认识和理解,但看新闻时,请不要以我们的苦衷作为注解,新闻就是新闻。
——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