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意识的如此的核心价值地位和“化合”作用,使得它成为上海文化系统中一个活跃无比的因素,成为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无法推翻的世俗调式。事实上,上海文化中各种文化的碰撞冲突,都要靠市民意识来制造“缓冲”;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层级关系和网络,基本都要靠市民意识去联络或黏合;任何一种文化类型虽然都可以在崇尚多元的上海找到一席生存空间,但要在上海文化系统中深入扎根,产生影响,形成气候,则都需要通过市民意识的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对上海文化概念的理解大体可以归纳为:上海文化是上海开埠以后逐渐成形的、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历史进程联系着的、以上海地区作为地理范围和城市载体、以市民意识为核心价值并起到“化合”作用的近代城市文化,它是以江南文化为起点、在中西文化碰撞、传统向现代转型、城市与乡村对峙的“大气候”中形成和发展的地域性的整体文化,它是内部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的异质性高、宽容度大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互补的文化系统,是日益发达的上海都市经济和初具形态的市民社会的产物,是“上海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的载体。
第二节三种亚文化“碎片”:租界文化·海派文化·左翼文化
一、与特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精神亚文化
正如前面所谈及的一样,我们试图对上海文化系统进行某种“碎片”化的处理,即把上海文化看作亚文化形式的组合并从其内部分解出若干亚文化形式。虽然可以按功能、性质、对象的不同,从上海文化分解出众多的乃至不胜枚举的子系统或亚文化,但这里对上海文化系统的分解及对亚文化类型的分析,显然无法包括所有方面,只能从某个特定方面作出。
虽然有大而化之的笼统之嫌,但现代文化哲学仍然常常把文化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语言文化、精神文化五个层面,不管采取哪种分法,其中精神文化都是层次最高的、对整个文化结构有最高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即使单就精神文化而言,上海文化也包括了许多色调驳杂的精神亚文化类型,至少可以分出江南文化、租界文化、左翼文化、海派文化等几种。其中江南文化如前所述是上海文化的起点,是上海文化画布上的底色。鉴于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而自成一系,其基本特点后来在租界文化、海派文化中也得到保留,因此对鲁迅与江南文化这样一个更适合另书探讨的命题,不再放入“鲁迅与上海文化”的视野中单作论述。我们试图从上海文化中拾取租界文化、左翼文化与海派文化这三种亚文化“碎片”,分析这三种上海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类型,在归纳它们在上海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别考察它们与文化巨匠鲁迅的互动关系。从它们各自独特的文化视阈观照鲁迅,又从鲁迅鉴出自身,再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求得鲁迅与上海文化关系的清晰印象,把握鲁迅与上海文化互动的总体风貌和特征。显然,把上海文化系统划分为租界文化、海派文化、左翼文化,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这三种精神文化类型基本涵盖了上海文化的精神层面,另一方面在于它们以其各自较广的涵盖面而与鲁迅有着较多的联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