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通往大国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53952
  • 作      者:
    郑永年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学术研究的窠臼,高等教育的异化,道德解体的忧患,基础理论的苍白,知识范式的僵化……作者坦率理智地指出当前中国知识界和知识分子的软肋和缺陷,点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忽视软实力的建设,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国;缺乏知识体系的文明,复兴之路更为艰难。摆脱思维的“被殖民”,脱去权力和利益的枷锁,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认识和解释自己,让教育和研究回归本义,培养身心健全的公民和思维成熟的知识人,寻求中华文明真正的复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与作者前一本力作《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互为呼应,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需要看的书之一。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作者郑永年教授是国际上中国问题领域的专家,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他是新加坡国家首席智库,并为中国政府高层倚重,多次为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层演讲和献策,其思想和观点是当今中国最有价值的政见之一。他注重实证研究,兼顾理论建构,以其明晰而又理性的话语,解释中国。  郑永年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新加坡《联合早报》最受关注的专栏作家之一,香港《信报》的专栏作家,也是《参考消息》转载率高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长期以来,在海内外媒体、政界、学界和大众中拥有人数众多的读者。  通往大国的道路上,中国走到了关键一步。  硬实力已经得到全球瞩目,软实力将如何建设?  只有在知识上扮演有力角色,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强大文明的核心是强大的知识体系。  中国能否从思想殖民、权力和利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文明的复兴?

展开
作者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和领域包括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地区安全;中国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展开
内容介绍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是郑永年教授的最新作品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系统表述了作者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深刻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门大开,中外之间交往越来越多,但是中国和世界之间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的分歧则越来越大。中国缺少一个能够向外在世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一直在借用他人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自己,结果不仅不能解释自己,反而曲解了自己。这需要知识分子也即知识的生产者思考西方的知识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自己如何能够生产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更高层次来说,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就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集子关切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力量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郑永年研究中国问题是一种实证研究,他关心的是事实,而不是结果。对于好的,他会表扬,对于不好的,他的批评也很给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江雨

  

  很早就看郑先生的文章,特别是在一些国际性的论坛上,经常看到郑先生的一些关于中国问题的专栏文章。写得非常的持平、公允、中正。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王鲁湘

  

  郑永年教授属于客观持中的政治学者,长期研究政党问题,我与他有过长谈,感觉他内心希望能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推动国内的当权者推动政改。

  ——独立政经评论员金心异

  

  看过中国跌宕和徘徊,经过苦苦思索和试验,郑永年找到了自己理解中国的方式:接受今天的中国,把现存制度当作一种现象来了解和解释。

  ——《南风窗》2011年7月第14期

展开
精彩书摘

  你看到的可以是一个很糟糕的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改造得更好的社会。

  “看着苹果(西方)来认识橘子(中国)”是西方学者的一个普遍趋势。西方学者用苹果来衡量橘子,也希望中国这个橘子能够演变成为苹果。

  学者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为病人看病。如果医生看不好病,他(她)只能反思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而不能说病人的病“生错了”。那么看不好“病”怎么办?需要的是修正所学的概念和理论,因为“病”作为一个客观的事物存在着。而对很多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理论解释不了现实,就说“现实”错了。

  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级学者?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培养大师的制度设计。中国的制度设计是用来控制知识发展的,而不是用来推动知识发展的。

  知识就是知识,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知识产生了政治和社会影响力,那只是副产品。

  ……

展开
目录
出版说明001

一、中国向世界解释自己,为什么都是错的001

1.中国还不能回答“中国是谁”  001

2.西方“认识”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国003

3.“看着苹果(西方)来论述橘子(中国)”  004

4.用西方价值观否定中国传统,使中国无法认识自己006

5.中国人曲解自己,是中西方相互“误解”的重要原因007

6.首要的任务是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自己010

二、知识体系是最强的软力量013

1.没有知识体系,就没有国际话语权013

2.思维和思想的“被殖民”: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015

3.中国知识体系的未来:如何开始建设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019

4.中国“走出去”的现实途径023

三、知识的力量:知识体系、知识分子与权力027

1.知识就是权力:知识分子可通过创造知识获得权力027

2.“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知识分子有责任学会解释世界  029

3.西方知识分子的权力来自解释现实的能力033

4.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知识分子与权力037

5.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042

6.简单的结论047

四、知识、力量与责任:中国的知识群体向何处去049

1.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已进入危机的“百花齐放”时代?049

2.中国社会阶层及其思想状况051

3.知识、权力和责任:经验和教训062

4.如何建立一个负责任的知识体系069

五、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选择077

1.中国能否为这个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选择077

2.文化创新的三个“解放”086

3.新的文化选择093

六、国际话语权:一种重要的软力量097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还没有话语权097

2.中国必须提升国际话语权100

3.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01

4.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105

七、中国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

――从传统意识形态到社会意识形态109

1.新全球主义心态从何而来110

2.意识形态何以迅速变革112

3.政治秩序不断扩容114

4.国家建构与执政党之间的张力115

5.社会意识形态的崛起117

八、中国社会到了道德重建的时候了119

1.道德解体与中国人的生存危机119

2.道德解体的根源:是市场还是政治125

3.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131

九、在“知”和“行”之间:智库的角色137

1.政策研究者的“知”与“行”  137

2.政策研究者的职责140

十、知识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143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145

2.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151

3.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体制155

十一、知识体系与中国教育哲学161

1.为什么要谈教育哲学问题161

2.中国教育界和知识界:除了专业主义,什么都不缺164

3.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知识创新167

4.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174

5.教育哲学的未来――专业主义l 76

十二、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解释中国而不是改造中国181

1.先问“中国从哪里来”  181

2.“别人有批评我的自由”  183

3.解释比改造更重要184

4.最大的敌人是昨天的自己186

十三、与经济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其实很苍白  189

1.当代中国的文化现状189

2.停止对中国模式的好坏之争190

3.文化创新要完成三个解放 192

4.尝试用“共和国家”去解释中国193

十四、中国从历史到现在,从来不缺少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群体195

1.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195

2.“中国模式”与知识体系198

十五、中国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心太急201

1.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靠政治家,而是靠专业人才204

2.新加坡教育系统的主要责任是培养熟练工人206

3.研究中国问题,还是离中国远一点好207

4.我不认同季羡林所讲“21世纪是东方文明的世纪”  208

5.乐观看待“后李光耀时代”  210

十六、儒学:能成为中国软力量的核心吗213

1.儒学与现代国家建设213

2.东亚的儒家特性216

3.文明竞争与儒学的未来225

十七、开放的知识体系与开放的社会――郑永年教授访谈录231

1.把握好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关系232

2.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是知识体系封闭的心理根源二强6

3.社会科学的开放性与知识的创造性241

4.知识上的被殖民与观念更新247

5.克服学术的依附性250

6.地方政府应该在制度创新上更有作为254

7.保卫社会的意义256

8.不是土地的城市化,而应当是人的城市化26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