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呀!印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68817
  • 作      者:
    阿驴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两个女人,两个月,没有计划,没有攻略,没有指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行走了将近三十个城市和村庄有绝望,有惊喜,有感动。通往恒河圣城的路上,“嗨,小姐,要不要来段一夜情”,夜宿街头,“我必须买到明天到浦里的票,我是联合国官员”,亚细亚的孤儿,猴神哈努曼的庆典。
展开
作者简介
    阿驴,本名谭斯颖。原西藏媒体工作者,后去了被誉为“微笑国度”的泰国游学两年,今北漂大军中的一员。一个坚定的梦想追求者。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秉持“阅透人生知纸薄,踏破世路觉山平”的父训,努力探索一条张弛有度的自在生活之道。自十五岁始爱上独行,迄今行走足迹已触及祖国大陆的东南西北之最;徒步过梅里雪山、虎跳峡和墨脱;游走过东南亚各国,也去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不是装备派,是感悟派。爱陌生、爱远方、爱自由、爱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态。希望未来的人生路能走得更加游刃有余。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拉萨吧。是的,从拉萨。这是发生在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阿驴——我——那年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却因在细节上的纰漏而致使一波三折。在结束为期三个月的北京英语培训后我返回拉萨静候音讯,等待一封留学国家未明、学校未明的录取通知书。孰料回拉萨后却发现我那亲切的小窝——站在阳台能看到远处拉萨河边的宝瓶山,推开窗户能感受春夏秋冬的小窝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已成他人居室。我成了一个无家可归者,抱歉的是我还带了一个准备到西藏为而立之年庆生的邯郸女友。让人唏嘘的是,在落魄时,接纳我的是一个更落魄的朋友。在哲蚌寺一个流浪画家百元租住的乡间院落里待了七天,待从罗布林卡路的尼泊尔领事馆拿到了签证后,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天傍晚七点,一个个子不高的卷发青年出现在旅馆。他和强巴老人有不同寻常的熟悉关系,连招呼都不用打,径直来到了我们的房间,直接就坐在了达瓦的床上,盘起腿和我们一一打了招呼。原来他是过来给阿佳他们提供到德里的火车信息的。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轻人,但凡有新的藏胞来客栈里,他都会过来打听一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他和阿佳、达瓦他们聊天的神情,让人感觉他像一个指点迷津的年轻智者。等阿佳的问题问完,他很主动地和我打了招呼。他说我们是第一批人住强巴老人家的汉人,欢迎我们的到来,他说得很真诚,没有恶意。许是在印度接受了太长时间的精英教育,他的表达方式不像藏人,反而像口若悬河的印度人。
    他叫边巴,年龄二十七八,生于后藏,出生不久父母就不在了。对于家乡西藏,他没有记忆,因为还在襁褓中的他就被抱到印度这边了。他在达兰萨拉接受了英式教育,后来考上了加尔各答大学,一直读到了硕士。他有印度身份证,但认同自己为西藏人。算是一个愤青,热衷于政治、宗教和哲学。我大抵是一个固执的人,但同时我又喜欢吸纳各种不同的思想、知识。边巴谈吐不凡,这不正是我在路上的“师者”吗?我乐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喜欢辩论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这次却成了哑巴,插不上话,这个加尔各答哲学系的高材生的口才实在了得,不喝一口水给我讲了三个多小时的政治和宗教热点话题。直到晚上十点半,众人哈欠连连,耳朵愉悦的居。在英属殖民地时期的印度(19世纪~1947年)对于许多华人来说是个富饶的国家,那里具有良好的管理和充足的工作机会,是个“机遇之地”。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华人主要是广东沿海一带以及湖北人拖家带口来了。鼎盛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加尔各答的华裔人数达到九万多人。随着60年代中印战争的爆发,华人商铺被焚,华人形象被妖魔化,导致许多华人有家难返,华人在印度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老中国市场路的路口迄今矗立着一幢五六层的被火烧过的空楼,陈师傅告诉我,五十年前这里是当时最繁华的商场。里面华人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而今,只剩下一幢被废弃的空楼,成了晚上流浪汉们宿脚的免费场所。多少年过去了,留下的华人回忆那段历史仍有痛感,这份痛不仅来自于外邦人的歧视,更来自于身在异乡无处申张正义,孤立无援的无助和悲怆感。穿过市场,走进巷弄,发现忠义堂、恩宁会馆、湖北会馆等华人社团建筑夹杂在当地居民的住所中。华人的身影三三两两穿梭于这些破败的巷弄,他们仍说着祖先留下来的中国话。这些蹲在老市场卖包子的中国人,让我感慨命运时,也让我肃然起敬:他们的身子很软,骨头却很硬。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站 苦思纳迦
“今天是个好日子啊”
遭遇日本国际志愿者
图像琐忆
第二站 瓦拉纳西
通往恒河圣城的路上
丢鞋风波
“嗨,小姐,要不要来段一夜情”
图像琐忆

第三站 菩提嘠亚
夜宿街头
该死,又上当了
缅甸华裔和尚
遭遇海外藏人
图像琐忆

第四站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的藏胞驿站
亚细亚的孤儿
突如其来的爱情表白
图像琐忆

第五站 科纳克
“我必须买到明天到浦里的票,我是联合国官员”
第一次破费看庙
图像琐忆

第六站 布巴内斯瓦
在“神庙城市”看病
图像琐忆

第七站 金奈
80岁的独行以色列老太
走马观花的金奈
图像琐忆

第八站 玛玛拉普仑
海边小镇的景趣
食物中毒
图像琐忆
第九站 哧驰
一石当关的小城
图像琐忆

第十站 坦焦尔
看多了荤的,便觉得还是素的好
图像琐忆

第十一站 马度来
无题
图像琐忆

第十二站 肯尼亚库玛丽
没有最南只有更南
一张明信片 一首老歌
图像琐忆

第十三站 特里凡德仑
“罗摩之治”的模范?
图像琐忆

第十四站 科钦
一个绅士的小岛
图像琐忆

第十五站 果阿
路上
遭遇大卫
Season has gone
图像琐忆

第十六站 憨皮
石头在歌唱
陪我看夕阳的朋友
猴神哈努曼的庆典
骑车寻古
图像琐忆

第十七站 孟买
你早,梦之都
遭遇民族主义者
图像琐忆

第十八站 阿兰戈巴
王者的低调
图像琐忆

第十九站 德里
初识德里:要命的停电
错过的风景
图像琐忆

第二十站 阿格拉
到处都是围城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迷途的羔羊
图像琐忆

第二十一站 斋浦尔
在这里,我看到了最美的落日
印度也有长城
图像琐忆

第二十二站 普诗噶尔
遭遇莲花居士
图像琐忆

第二十三站 达兰萨拉
一碗热汤
他们?那里
他自台湾来
图像琐忆
末站 阿姆利泽
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凭什么不让中国人徒步通关”
图像琐忆
再见了,印度
附 录
如何在尼泊尔取得印度签证
如何从尼泊尔陆路进入印度
吃篇
行篇·火车1
行篇·火车2
行篇·汽车
行篇·其他交通工具
行篇·交通费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