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门外汉:白宫内外的巴拉克·奥巴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25276
  • 作      者:
    (美)爱德华·克莱茵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1)《白宫内外的巴拉克·奥巴马:门外汉》——超级畅销,重磅好书
     纽约时报畅销榜非小说类第一名
     2)《白宫内外的巴拉克·奥巴马:门外汉》——超值好书,名家推荐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芮成钢、杨锐,政治类畅销书作家王伟(《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及包括Donald J. Trump、Dinesh D'Souza等在内的国外数十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倾力推荐,超值好书,值得收藏!
     3)《白宫内外的巴拉克·奥巴马:门外汉》——走进白宫,洞悉美国的全球政策
     为什么克林顿会憎恶奥巴马,还试图让妻子希拉里在2012年竞选总统?第一夫人米歇尔o奥巴马和脱口秀女王奥普拉o温弗瑞之间的微妙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奥巴马是如何离间肯尼迪家族的……一贯以揭露真相、惹怒大人物而闻名的爱德华·克莱恩带你走进白宫,靠近奥巴马,洞悉美国的全球政策。
     4)《白宫内外的巴拉克·奥巴马:门外汉》——关注大选,揭露内幕
     满身光环的奥巴马能否成功连任?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因能抢先获得包括肯尼迪、克林顿到奥巴马在内几乎所有政治名人的内部消息而闻名的克莱恩采访了白宫内外约200位知情者,其中很多人结识奥巴马的时间超过了20年。通过层层深入地采访,你会发现奥巴马鲜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展开
作者简介
     爱德华·克莱恩(生于1937年),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因能抢先获得关于从肯尼迪、克林顿到奥巴马在内几乎所有政治名人的内部消息而闻名。克莱因是《名利场》杂志特约编辑,《新闻周刊》前任国际编辑,《时代》杂志前首席编辑,他有多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代表作品《门外汉》(the amateur)、《肯尼迪的诅咒》(The Kennedy Curse)、《希拉里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Hillary)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知名记者、畅销书作家爱德华·克莱恩采访了白宫内外约200位知情者,其中大部分人结识奥巴马的时间超过了20年,是最了解奥巴马的白宫内部人员。所有这些确凿的事实及可靠信息使本书成为年度最重要政治书籍。读者们从《白宫内外的巴拉克·奥巴马:门外汉》中将了解到:
     · 为什么比尔·克林顿会憎恶奥巴马,还试图让妻子希拉里在2012年竞选总统?
     · 米歇尔·奥巴马和奥普拉·温弗瑞之间的微妙关系。
     · 奥巴马是如何离间肯尼迪家族的?
     · 继尼克松的外交灾难之后,奥巴马成为在制定外交政策上更多的从个人角度出发而非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的第二个总统。
展开
精彩书评
     在当今政治人物被“明星化”的时代,《门外汉》虽然有点儿刻薄,但可能比那些追捧的文字更客观。
     ——央视和凤凰卫视特约军事评论员    宋晓军

     本书告诉你奥巴马总统的仇家,是如何看奥巴马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阮宗泽

     原来总统奥巴马不善交流,自负而野心勃勃,从未有过任何管理经验却在三十岁时写自传。要想了解鲜为人知的奥巴马的另一面,一定要读《门外汉》。
     ——央视英语频道主持人    杨  锐

     偏爱纪实文字的原因或许与自己几十年新闻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品送来现代中国人最需要的:真实。能将总统真实的一面呈现已经实属不易,更难得的是那些被华彩所掩盖、人们鲜有知晓的事实……
     ——著名评论员    张  郇

     要想全面、完整地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视角是让自己“跳出来”;要想更深刻地去理解和感受这个国家,那没有什么比从当局者的角度去看更合适了。这本书便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畅销书作家、《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作者    王  伟

     《门外汉》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我倡议,每个关心美国及整个世界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NBC电视栏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     Donald J. Trump

     这是一本活泼、有趣而且有价值的好书,阐释了奥巴马及其团队之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奥巴马个人崇拜的解药。
     ——国王大学主席,畅销书作家     Dinesh D'Souza
展开
精彩书摘
     第6章 奥巴马牌迷魂药
     那人在我看来是一根筋,而那根筋还是错的。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约翰逊传》,博斯韦尔 著
     (译者注: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英国著名文人)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的晚上,巴拉克·奥巴马邀请9位意见相似的自由派历史学家与他共进晚餐,地点在白宫的家庭区。是由他的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私下发出邀请的,每位历史学家都被叮嘱:这是私人聚餐,不要外传。
     这9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接受了邀请。到了指定时间,他们聚在一间非洲风格装修的房间里,那里有饮料和开胃小食。屋内的艺术品是奥巴马夫妇从芝加哥海德公园区的家里带到白宫的。随后引导员宣布晚宴开始,历史学家们在总统的带领下进入宴会厅,在椭圆形的长桌上寻找自己的座位牌。总统坐在长桌一侧的中间。他的两位助手--有影响力的高级总统顾问拉姆·伊曼纽尔和瓦莱丽·贾勒特--也被邀请出席,这样一共有12人参加晚宴。
     晚宴举行之时,巴拉克·奥巴马和美国人民仍在蜜月期。据最近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63%的美国人认为他干得不错。他嚼羊排时无疑兴致高昂,后来又绕着桌子征询每一位历史学家--多丽丝·克恩·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迈克尔·比斯劳(Michael Beschloss),罗伯特·卡罗(Robert Caro),罗伯特·戴拉克(Robert Dallek),大卫·布里克利(David Brinkley),H·W·布兰迪(H. W. Brands),大卫·肯尼迪(David Kennedy),肯尼斯·麦克(Kenneth Mack),以及盖里·威尔斯(Gary Wills)。
     总统选举期间,晚宴上的大部分宾客都把史家的客观原则抛到了九霄云外。初次见到作为候选人的奥巴马,多丽丝·克恩·古德温(《竞争的团队:亚伯拉罕·林肯的政治天赋》一书的作者)便觉得自己“站在一个真的拥有大智慧的人面前。”迈克尔·比斯劳(著有《统帅的勇气:勇敢的领袖以及他们如何改变了1789-1989年的美国》)则形容奥巴马“或许是我们见过的最聪明的总统候选人,”足以令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相形见绌。像学界、媒体、主流教会和娱乐产业的自由主义者一样,历史学家们也没少喝奥巴马牌迷魂药。
     从奥巴马所提的问题来看,他最关心的是:怎样成为一位“转型”总统,改变美国内政外交的历史轨道。尽管几乎毫无经验,他自信能实现这一丰功伟绩。实际上在他赢得总统选举但还未入主白宫之时,他就曾向他的首席政治顾问大卫·阿克罗德(David Axelrod)透露:“奇怪的是,我知道我能做到。我喜欢处理复杂议题。我愿意做决定。我迫不及待。我认为这对我来说比竞选还要容易。容易得多。”
     今晚在9位美国知名历史学家面前,奥巴马也不惮炫耀他那出了名的自信。他想把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带到谈判桌前,并在中东缔造永久和平。他会与美国在伊朗和朝鲜的敌人展开建设性对话,并通过他的说服能力,让他们看到自己走错了路。他会在华盛顿通过法案,推动这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和能源政策取得革命性进展。他还会发挥联邦政府对美国经济的调节作用,以建立“一个更正义、更平等的社会。”
     当几位历史学家提及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译者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美国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自动升任总统,1969年卸任。林登在位期间由于越南战争升级,国内各种反战浪潮和社会运动也风起云涌,但他作为民主党总统,积极推进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和民权法案)曾因同时对内改革、对外作战而面临困境时,奥巴马显得不耐烦--他知道这些甚至更多--以他的人格魅力不会重蹈覆辙。他能化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让数百万人再就业,重新分配财富,从伊拉克撤军,削弱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
     无论怎么看,这一幕都堪称自恋狂的夸耀。此君全部的政治经验只有默默无闻的7年伊利诺伊州参议员,两年心不在焉的国会参议员,以及在白宫的5个月零10天。奥巴马无意中暴露出其完全不适合总统职位的性格特征,这也注定会导致的失败:极其傲慢,过于得意;意识形态严重左倾;是个十足的门外汉。
     这些特征已然决定了他的执政模式。他的外交政策比之前所有的总统,包括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内,都要个性化。他独断专行,因为他认为只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他整晚撰写外交事务的决策文件,而他原本该把这些琐事交给专家来做,而把他的时间花在与国会议员联络感情上,这样他的提案才能获得通过。他仍然喜欢对一大群崇拜者发表演讲,却向外国领导人抱怨,自己不得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愚蠢的议员”身上。
     在内阁以及国家安全会议上,他总把自己当作是最聪明的人,而不鼓励别人谈他们的想法。他很少打电话给外面的专家征求建议,对于把他送上台的人更是从不联系--那些人将他们的金钱、时间和组织能力投注在了他的总统竞选上。他不联系肯尼迪家族。他不联系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译者注:奥普拉·温弗瑞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脱口秀节目女主持人,也是最有名的非洲裔美国人之一)。他不联系芝加哥那些富有的犹太捐助者,是他们资助了他的2008年总统竞选。他也不联系“第一批人”--芝加哥的非洲裔美国人领袖,是他们铺就了他的政治崛起之路。
     在政府运作方面,奥巴马的行政班底中的高层人士和他一样缺乏经验和能力。他的小圈子--大卫·阿克罗德,竞选主管大卫·普罗夫(David Plouffe),新闻秘书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还有身居幕后的瓦莱丽·贾勒特--他们在竞选中足够厚黑勇气可嘉,对处理公共政策议题却缺乏真正的经验。若问他们对政策制定有何建议,那就是他们有狂热的左倾意识形态。
     更糟糕的是,奥巴马的小圈子根本不把他视作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家、总统办公室的主人公。在奥巴马的人看来,政治家是个肮脏的词汇。他们把奥巴马当作电影明星或世界冠军,政界的拳王阿里,唯恐他不知道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他是美国大熔炉锻造出来的活神仙,”大卫·阿克罗德吹捧道,他私下里给自己的老板起了个外号:“黑人耶稣。”
     这首赞歌和弦中的不和谐音符来自奥巴马风格强硬的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他是一位职业政治家。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会私下承认,“我横扫每个房间,最终对白宫深感厌倦。我厌倦了在白宫不断战斗却不断失败,我很想离开。”
     晚宴的两小时内,奥巴马与历史学家讨论了几位前总统。从奥巴马的谈话内容中,看不出他想效仿其中哪一位。他时而大谈约翰·F·肯尼迪的魅力,时而赞美“转型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美德,然后又提到了圣人般的林肯...还有实施新政的“快乐战士”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及...
     维克多·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和其他的保守派历史学家一样,没有收到晚宴邀请。用他的话来说,新总统似乎在寻求“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总统身份...无休止地尝试一个又一个新的总统面具。”
     奥巴马告诉在座的历史学家,他已经为自己的施政想好了口号。“我想称之为‘新基础,’”他说。
     多丽丝·克恩·古德温表示,“新基础”可能不是很适合做施政格言。
     “为什么不适合?”总统问。
     “它听起来像是,”古德温说,“在说女士腰带。”
     要说晚宴证明了什么,那就是巴拉克·奥巴马一点也没搞明白(1)他是谁;(2)他为什么会当选;以及(3)如何担任美利坚合众国总指挥官和首席执行官。
     一句话,以前他不懂的东西,现在他也不懂。
     他误以为是他那所谓的“感人事迹”让他当选。即使当了总统以后,他也不厌其烦地讲述同样的故事--神话多于现实--他那理想主义的白人母亲和出类拔萃的非洲父亲;他典型的美国白人外祖父母格兰和塔特(Gramps and Toot);他荒唐的印尼继父罗洛·苏托洛(Lolo Soetoro);他如何从一个叫巴里的困惑的混血男孩,成长为自豪的非洲裔美国成年人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他还误以为,自己不仅是由种族、与众不同的名字和外国成长经历塑造出来的新型领袖,还肩负使命,是被上天选中的非凡之人,注定要完成伟业。在他看来,人民选择他,是要让他成为拯救美国的转型总统。
     这些都不是事实。巴拉克·奥巴马并不是因为个人魅力和传奇经历当选的。人们选中他,更不是要把美国变成政府控制经济社会事务的欧式准社会主义国家。他能在2008年大选年一路吉星高照,只因美国人被经济形势吓破了胆,受够了乔治·W·布什和挥霍无度的共和党,被看起来没完没了的伊拉克战争所蒙蔽,并对社会的堕落深感痛心。
     但奥巴马却看不到这些。
     他的盲目只能用救世主情结来解释--他深信自己注定要成为美国的救星。“我不是仅仅想当总统,”奥巴马告诉《时尚先生》杂志的记者。“我想改变这个国家。”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没发现他的疯狂其实也有章法。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谢尔比·斯蒂尔(Shelby Steele)指出,“今日自由派精英中,对美国缺乏信心是有教养和时髦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这是寻求权力的完美公式。它以除恶的名义将专制合法化--政府需要干预美国人生活中的堕落倾向(经济不平等,种族和性别歧视,企业的贪婪,对环境的忽视,等等...)”
     奥巴马在学界、媒体、教会和娱乐产业的追随者们助长了这种危险的错觉。美国天主教大学的哲学讲师米卡·提尔曼(Micah Tillman)说:“巴拉克·奥巴马就是我们寻找了2400年的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在南卡罗莱纳州一次竞选集会上,奥普拉·温弗瑞用“救世主”来称呼奥巴马,含义包括耶稣基督和《黑客帝国》中的救世英雄尼奥。《纽约时报》称他的选举是“一次全国的精神净化。”在他的大本营,《芝加哥太阳报》写道,“《哈佛法学评论》的首位非洲裔主编有着明星般的微笑和少不得的神秘感。我们也喜欢念他的名字。我们在考虑把它当成一道咒语。”
     奥巴马的政治信徒似乎觉得证明他神性的例子越多越好。一些例子如下:
     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克里斯·马修(Chris Matthews):“我从5岁起就开始关心政治了,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肯尼迪也比不上。他(奥巴马)来了,他似乎知道所有的答案。《圣经新约》开始了。”
     《新闻周刊》编辑伊万·托马斯(Evan Thomas):“奥巴马俯视着全国,俯视着世界。他就像上帝一样,能把各方团结起来。”
     黑人电影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奥巴马将开启新的时代...这次宇宙大爆炸之后,一切都会不同。”
     约翰逊·阿尔特(Jonathan Alter)所著的《承诺:奥巴马总统的第一年》:
     大卫·塞巴蒂恩(David Saperstein)拉比(译者注:犹太教神职人员统称拉比)用英语和希伯来语读着圣经中的诗篇,注意到圣坛下参加圣会的善男信女们都没有站起来,达官贵人也没有。最后黑人卫理公会的瓦什提·麦肯兹(Vashti McKenzie)主教要求大家起立。那一刻塞巴蒂恩从他的位置看到了一个场景:“如果我是在电影里看见,我会抱怨说,‘省省吧,这太老套了。’”一束晨曦从彩色玻璃上照射下来,照亮了新当选总统的面庞。一些同在圣坛上看到它的神职人员和合唱队员事后都对这一神迹惊叹不已。
     把奥巴马说成是神仙,实在是既荒唐、又渎神。连副总统乔·拜登也禁不住要嘲笑总统的救世主情结。作为2009年烤架俱乐部(译者注:华盛顿“烤架俱乐部”成立于1885年,每年都会举办年度记者晚宴,出席晚宴的记者和政要可以在晚宴上用各种形式讽刺未到场的政要)礼服晚宴演讲嘉宾,拜登说:“他(奥巴马总统)今晚不能来是因为在忙复活节的事。他认为这是纪念他的节日。”
     历史学家晚宴上,奥巴马表示他偏好社团模式政治体系,经济由大企业、大工会和各级政府官员通过国家机器集体管理。这种政治体系的另一个名字是国家资本主义,政府来决定赢家并主导经济增长。
     社团模式路径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意大利法西斯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一些尝试,二战后欧洲一些民主社会主义政府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试验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左翼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加里·哈特(Gary Hart)和迈克尔·杜卡斯(Michael Dukakis)曾复兴这一理念,声称美国应该用他们主张的“新式社团模式国家”来代替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
     尽管社团模式理念在欧美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美国选民也果断拒绝了加里·哈特和迈克尔·杜卡斯,奥巴马却一意孤行,拥护这种已然名誉扫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哲学。他的计划是扩大政府权力,使之广泛侵入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以此实现他 “转型总统”的目标。
     这样看来,奥巴马最像的美国总统不是肯尼迪、里根、林肯或富兰克林·罗斯福,而是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著名保守派历史学家福斯特·麦克唐纳(Forrest McDonald)(也未出席白宫晚宴)对他的描述最为精确,他的自我定位“接近救世主。”麦克唐纳这样描写威尔逊:
     ...在他当选次日,民主党全国主席来访,与他讨论他的任职问题,结果遭到威尔逊的断然拒绝,他宣称“首先,我希望你能明白我不欠你什么,记住是上帝任命我当美国总统。”他精通雄辩术,所有的议题,哪怕是芝麻小事,都被他描述成伟大的道德运动,而他也是国家的(后期是世界的)道德领袖--而且他对自己的话深信不疑。按照他的标准,反对他的人都是野兽或恶棍,根本不值一提。
     福斯特·麦克唐纳(Forrest McDonald)对伍德罗·威尔逊的描述也很符合巴拉克·奥巴马。
     2011年秋--在奥巴马搞砸国会赤字问题谈判、美国政府首次失去3A评级后不久--我与一位曾在他初入白宫之际与他共进晚餐的历史学家见面,并答应严格保密。我们在美国某大都会市郊的一家餐厅见面,这样就不太可能被人看到。在匿名的前提下,我们的谈话持续了近两小时。
     我很想知道,这位喝过奥巴马牌迷魂药的历史学家,如何才能将总统的许诺和他的实际表现对应起来。当时奥巴马的大部分支持者都感到,无法将之前那个信誓旦旦的候选人和眼下这个散漫多变的总统联系在一起。电视讽刺节目《洋葱新闻网》播出了一则虚构的故事:真的巴拉克·奥巴马刚一当选即遭绑架,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冒名顶替者。
     幻想破灭的自由派将奥巴马视为失败的救世主。但保守派从来不信救世主这一套。对他们而言,奥巴马的问题与其说是自我膨胀,不如说是力有不逮。他只是个社区工作者,从没干过一份真正的工作,结果由于他对世界的肤浅理解,把国家带到了毁灭的边缘。
     我问坐在我对面的历史学家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
     “奥巴马无疑已经成了令人失望的难解之谜,”历史学家承认。“他在选战中表现如此出色,先在初选中战胜了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又在大选中击败了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能将他的政治头脑转化成管理能力。”
     “但现在我认为自己知道了答案,”历史学家接着说。“从他上任起,奥巴马就不善了解公众的想法并引导人们追随他。作为总统,只有愿景还不够。伟大的总统不仅需要阐述他们的愿景;他们还必须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讲话能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他和罗纳德·里根能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感到总统真正在乎他们。”
     “可奥巴马没有这种能力。人们感觉不到他站在自己这边。讽刺的是这正是大家对他的期待,实际上他却成了失败的沟通者。他无法与人们建立联系,不是因为他不擅言辞或讲得不好,而是远比那要根本的东西。”
     “美国人民已经意识到,被他们选为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并不知道如何领导国家。他缺乏管理常识,也不知道如何让社会运转起来。他不适合当管理者。他无法把最优秀的人才凝聚到一起。不夸张地说,他力不从心。”
     ……
展开
目录
前言  奥巴马的阴暗面
序言  比尔·克林顿的看法
第一部分  芝加哥的蹒跚学步
第1章  外强中干
第2章  幽灵般的人
第3章  “你离远点!”
第4章  “政客做的许诺,你要心中有数”
第5章  总统之路的奠基人
第二部分  白宫的门外汉
第6章  “奥巴马牌”迷魂药
第7章  冒失鬼大王
第8章  克拉克·肯特
第9章  核心人物
第10章  瓦莱丽对阵拉姆
第11章  愤怒的米歇尔
第12章  不相往来
第三部分  有这样的朋友
第13章  奥普拉的牺牲
第14章  被无视的卡罗琳
第15章  奥巴马的犹太人问题
第16章  同是本根生
第四部分  奥巴马主义
第17章  针对琼斯将军的战争
第18章  心有灵犀
第19章  人道主义火神派崛起
第五部分  只有一个任期?
第20章  那个“新奥巴马”
第21章  寻找真正的奥巴马
第22章  走下层路线
致谢
原始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