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林克明接到一个任务:维修中山纪念堂。
林克明眼前一亮,中山纪念堂啊!那个伟大的纪念性建筑,他曾经参与过它的建造工程,这座建筑里面,蕴藏着自己年轻时的许多热忱、努力!
他还记得,1938年广州沦陷时,它就饱经沧桑,现在有机会修复它,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规划工程结束后,林克明又参与了广州另一个大灾区(现在的海珠广场)的修复工作。由于海珠桥在国民党撤退时被炸毁,南北交通断绝,后来由铁路局的陈工程师主持修复海珠桥,恢复了交通。对于广场的规划设计,基于当时的经济能力,没有采用高标准。由市领导确定建设规模后,广场的设计依靠大家的努力、合作,不久也完成了。
另一个任务是“工建会”(工人福利事业建设委员会,下同),这是为解决工人住宅而专门设立的,共选了十几个点,选点要求是靠近工厂,交通方便。在规划前,林克明曾同邓垦去天津考察工人住宅的建设。天津工厂多,工人多,搞了很多宿舍,比较实用。大多是半永久性的平房,每户约25平方米。他们也参照天津的做法,确定每户为25~30平方米。林克明还提出每户适当留出空地作为“小院”的意见。这样定出规划,由“工建会”(工作人员包括工程师10多人)经一年多时间才完成。
这段时间,林克明已经将建筑师的身份摆在一边,他成了“执漏”高手,作为政府负责市政建设的官员,他的精力都用在了维修建筑、改造旧城的规划上。
广州市城市建设计划委员会成立一年多便撤销了,林克明调到建筑工程局任副局长兼设计处长。由于原先的工作做得很愉快,他不大愿意去任职。林克明曾向朱光副市长提出自己没有行政这方面的经验,恐怕不合适。但朱光副市长表示组织上已决定了。
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于1952年10月成立,由市府秘书长陈志方领导。开始只有几十个干部,下属一个国营建筑公司。当时工程任务不多,主要准备日后的发展。私人营造厂全部被取消了。为废除建筑业的封建把头制度,有计划地统一调配建筑工人,成立了广州市建筑工人统一调配处。新成立的国营建筑公司,承担一切施工任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