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何干之传:在时代语境中“红色教授”的人生沉浮与学术枯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16721
  • 作      者:
    耿化敏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何干之,中共党史上一位具有典范意义的红色教授。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早期代表人物,自1930年代便活跃于左翼文化界,延安时期更在中共理论界声名鹊起,直至1949年以后成为中共党史研究与教学的奠基人之一。何干之的人生道路是怎样塑造形成的?他是如何参与波澜壮阔的中共革命历史书写的?他的学者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是如何发生张力的?他的人生浮沉与学术枯荣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何干之传》作者耿化敏凭借青年学者的学术判断和理论勇气,依据详尽的档案和文献,遍访传主的门生、亲友及生平知情人,融会贯通史学界的已有成果,同时配有80余幅珍贵照片,让读者走进何干之的人生舞台和精神世界,观赏他的一幕幕故事,品味知识分子在时代语境中的命运。
展开
精彩书摘
  离粤赴沪寻党 何干之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活动,逐渐引起广州当局的注意。因 为他教书很受欢迎,省立女师、国民大学原本对何干之这样的左倾教员还是 比较宽容的。两校校长在广州政界颇有势力:女师校长李雪英为广州社会局 局长的夫人;国民大学校长吴在民是一个老官僚,副校长张香谱为广州社 会局局长之兄,与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书记林翼中关系密切。1932年底,李雪 英曾向余卓鸣调查何干之的历史,余当即告诉何干之要注意自己的活动。到 1933年,他的政治面目已经暴露,学校有人告发他宣传“赤化”。同时,与 他接 触密切的梁唯文、张露心、梁宝钿等一些学生也被学校注意,如梁唯文的二 妹警告她不要和谭秀峰接近,邓洁也受到父亲的警告。文总是秘密团体,而 许多盟员有公开职业为掩护,有公开住址,学生都住在学校。一旦—人出事,整个组织都有可能遭受破坏。鉴于形势紧急,何干之先是代表文总通知一 些成员,说如有人问起组织情况,就说现在环境很恶劣,活动很困难,整个 组织已自动解散。他因在广州找不到党的关系,这时计划到上海寻找中国共 产党。因为担心一时找不到党组织,他准备向亲戚故旧筹集一笔资金,到上 海后先办一个印刷厂和一个书店,这样既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又便于宣传工 作。这个计划得到谭国标、温盛刚等人的支持。1933年秋,何干之提议召开了文总扩大会议,进一步研究对策。他主持 会议,先报告被当局注意的情况,后介绍去上海寻找党的计划,号召大家努 力集股筹办印刷厂。经过讨论,会议决定凡是身份已经暴露者都要设法转移 到上海,或到广东内地各县做中小学教员。会后,何干之等人分头去集股筹资。他原本估计在寒假回乡后能在亲友 中筹得资金2000元,又听说刘彦邦也有办印刷厂的计划,正准备找他商量 事宜,不料11月国民大学副校长张香谱找他谈话。这是当局准备缉捕他的一 个信号。张香谱与何干之私交很好,善意地劝诫说:“你在学校里教书,得 到 了学生的欢迎,在大学里也有学术研究自由。作为学术问题,马克思主义在 大学讲坛也是可以讲的,只要没有共产党的活动,写个公开声明,政府也可 以谅解的。”张还表示何干之如果去国民党党部声明—下,没有问题,学校 可 以保证他的人身安全,还可以继续留校教书。他唯唯诺诺地敷衍说:”我不 是共产党员,也没有参加任何秘密组织,无须发表什么声明”。谈话不欢 而散后,何干之立即向谭国标、温盛刚报告谈话经过,并将文总书记一职交 代后,决定尽快离开广州。不几天,余卓鸣在社会局看到政府通缉令的案卷 后,立刻告知何干之,他当日离开了广州。12月,何干之经香港回到台山,和余 碧在乡下躲避当局的通缉。到1934年初,广州的形势更加严重。1月底,陈济棠派代表到南京和蒋 介 石谈判,甩掉”反蒋抗日”的面具,加紧镇压广州的革命力量。28日晚,为 纪 念上海一二八事件两周年,中山大学抗日剧社在中山大学附小平山堂公演抗 日戏剧。演出结束后,文总成员在剧场撒传单,喊抗日口号,结果被敌探跟 踪。陈济棠把文总的活动视为共产党的组织活动加以镇压,当晚派出大批 特务和军警进行大搜捕,被捕者有李炳义、罗昌謇等10余人。不几天,因有 人 告发,被捕者达60余人,文总及其各联负责人大部分被捕。8月1日,谭国标、温盛刚、凌伯骥、郑挺秀、何仁棠、陈步文7人被枪杀,临刑前一起高唱国 际 歌,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万岁”等口 号。这是1930年代广州文化界最大的一次屠杀案。至此,广州文总停止了活 动。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建立了文总7烈士墓。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文总成员部分转移到上海,部分避走香港。自何干 之离开女师后,学校加强了对进步学生的监视。1934年春,梁媛雄因在上海 有家之便,与梁宝钿等女师几位同学经谭国标介绍先行赴上海,找到上海文 总,加入了上海社联。1934年1月29日,社联成员、广州岭南银行职员黄韦 文 得到消息后也跑回台山,并告知何干之大逮捕的情况。同时,金石声也赶 到台山通知他赶紧躲避。2月,农历除夕夜,何干之来不及和家人吃团圆饭,由余碧挑着行李送到火车站。经香港到了上海。他在上海找到党组织后,原 本准备在广州以谭国标、温盛刚等人为中心,建立广州文总党组。当他听到 广州同志被杀的消息后极为伤心,曾想联络广东籍学生回去开展工作,为死 者复仇雪十艮。为此,他找上海党组织商量,但因接头的同志被捕,再加上 党组 织也不同意,未能实现回粤计划。对于文总牺牲的同志,何干之从未忘怀。1964年,他接待来访的中共广 州党史组工作人员,谈了对撰写《谭国标传》的意见:谭国标是革命民主主义者,1929—1931年留学日本时,开 始追求真理研究主义,以致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31年九一八 回国后,一直从事左翼文化运动。为了取得领导,在广州、香 港等地寻找党的组织,没找到。1933年底我离开广州,一方 面是为了逃避陈济棠的通缉,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党的组织关 系。1934年春,我在上海找到党,正要准备在广州以谭国标、温盛刚等为中心建立广州文总党组,但广州文总被破坏了。由 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谭国标所走过的道 路。我们那时是如何渴望找到党,并且在组织上加入党呢?这 种革命热情至今记忆犹新。谭国标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因 为当时在白色恐怖下找不到党,在组织上没有加入。建议追认 谭国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发起成立广州文总,是何干之登上左翼文化运动舞台的开始。关于当 年斗争的困难情况,他于1960年代初先后两次向中共广州党史组介绍说:“分盟并不是党的组织,而是党领导的团体而已”,“在军阀陈济棠的统治 下,及整个国内外白色恐怖下,进行革命活动是极端危险困难的,所以和上 海文总的联系很少。广州在当时有无党的组织,也不知道。”尽管如此,文 总得到党的指导和影响是不争的事实。1930年代初期曾任上海社联党团成 员、研究部部长的韩托夫回忆说:“1932年底到1934年初这段期间,留在上 海的地下党员单独进行活动,以自己的行动去团结、影响群众,文总是进步 的群众组织,有党员起领导作用,但这时对内对外均无党的组织关系,广州 的文总亦是如此。”这一时期,广州文总的活动有力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文 化界和青年学生中的革命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培养了党的后备力 量,对贯彻党的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促进抗日救亡运动和1936年广州党组 织的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它的工作方法与斗争方式也有一些“左”的 缺点,给革命文化工作和进步文化组织造成了损失。P28-31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台山的华侨子弟
“此乃吾家之千里驹也”
第一次婚姻

第二章  从教育救国转向革命ll
在中山大学接受革命启蒙
在台山宣传民主主义思想
第一次留日
组织成立广州文总
离粤赴沪寻党

第三章  上海左翼文化战线的健将
上海入党
第二次东渡日本
参加新社会科学运动

第四章  为抗战救亡呐喊
抗日救亡的文化自觉
“认识应从根本着眼”
“半殖民半封建”的论战总结
“新的民主革命”的创见
近代启蒙运动演化的真义
30年代的学术崛起

第五章  延安岁月
奉调奔赴延安
陕北公学的新生活
学术新生
与“战火中的大学”同行
亲历整风运动

第六章  从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
在“文化城”张家口
八百里“小长征”
领导正定7区土改
在华北大学迎接全国解放
婚姻波澜

第七章  新中国的红色教授
在北平各大学“上大课”
开创“中国革命史”课程

第八章  从“三反”到“胡风事件”
风起于青萍之末
“当头一棒”的“三反”
“胡风事件”中的惊魂一刻

第九章  从知识分子的春天到整风反右
评定一级教授
创立人民大学历史系
在整风反右的漩涡
政治理论课的厄运

第十章  动荡岁月
学会“冷静地思考”
剥夺讲课权利
“宣传修正主义”
逆风而述

第十一章  乍暖还寒
重登学术舞台
迎接甄别的春天
26次党委会前后的鼓与呼
推动党史转向现代史的努力
出访阿尔巴尼亚

第十二章  山雨欲来
亲历反教条主义整风
突出政治的教改
龙泉寺的学术批判
龙卷风来临

第十三章  动乱年代
被抛出的“反动学术权威”
两派对峙下的批判狂潮
“反面教员”的“解放”
历史回声
何干之生平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