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代表[究竟真实],通过它,人们得以了解永恒不变的基础,进而超越相对价值,使身心获得真正的安顿。
翻阅《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就会发现一个特色——“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老子》各章的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的白话译文。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我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可以对应于自己的生活,看看能否加以实践了。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在编排及校对时,为各章内文加上各节小标题,使全书显得更为生动有序而可读。因此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许多朋友的护持。当然,内容若有任何争议,则全属作者的责任。
尊贵与卑贱并非对立之两面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意即:所以尊贵要以卑贱为根本,高处要以低处为基础。这两句话证明我们前面的解释是对的,尊贵要与卑贱,高处要与低处配合,而不能一直处在好的一面。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即: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仆下”。“不谷”很多人译成“不善”,亦即侯王自称不善,这个翻译我不敢苟同。因为“孤”是孤家,“寡”是寡人,以此表示他一个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作为领袖,压力当然很大。如果“不谷”译成“不善”,当做“坏人”解,实在不太合理,因为没有哪位帝王会承认自己不善。章炳麟认为“不谷”的合音是“仆”,表示侯王以“仆下”谦称,此解优于“不善”的解释。侯王不敢说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领袖,而自称仆下,意指他像仆人一样,是替百姓服务的,可见古时候就有这种观念,这是我为何选择章炳麟解释的理由。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意即:这不是把卑贱当做根本吗?不是这样吗?把卑贱当做根本,“仆下”才有卑贱的意思。“不善”何来卑贱?把“不谷”解为不善,容易陷入特定的价值判断中,在《老子》书中没必要分辨善与不善,因为老子对善与不善的看法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翻译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并且符合老子的精神,再做合理的解释。
“故至誉无誉”,意即: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没有称誉。“至誉无誉”四个字,老子、庄子都很喜欢用。如果有办法找到话去称赞一个人,就不是最高的赞誉。孔子在《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民无德而称焉”,百姓找不到任何话来称赞尧,可见他是真的伟大。如果赞美尧很聪明、慈爱、做了很多好事等,只要能找到说法的,就不是最高的称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即:因此,不要华丽如美玉,或粗糙如硬石。做任何事不要走极端,“如玉是为贵,如石则为贱,两者皆非所欲”。
……
前言
上篇:道经
上篇绪论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日夷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入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德经
下篇绪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其中含藏的智慧,闪耀了二千多年,并且直至今日更显光华。他针对天下大乱的困局,虚拟一位[圣人],以他代表悟道的统治者,再设法昭示我们什么是[道]。一日悟道,人生将充满无限的契机。
——傅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