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性之知: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868506
  • 作      者:
    陈四光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杨鑫辉,1935年生,江西萍乡市人。中国心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f:生导师。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所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中美精神心理学研究所顾问。中国心理学会第4-9届理事或常务理事兼专业委员、正副主任,江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或高级顾问,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主席,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顾委。《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编委,《心理学探新》主编、名誉主编、顾问。他不仅是中圆心理学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而且是提出创建现代心理技术学和现代大教育观理论的首倡者。招收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50人。个人学术专著和主编著作有《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现代大教育观》《心理学通史》《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技术》和《现代心理技术学》等50多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科研成果获全国和省级一、二等奖20多项。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中国首批心理学家证书。以心理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家,被列入《国际心理学家名录》、英国剑桥国际中心《20世纪杰出人物传》,《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等国内外传记。
    陈四光,男,1979年6月出生,江苏泗阳人。心理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中国心理学史、咨询心理学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宋明理学曾经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可是当代社会人们对它越来越陌生。但是不可否认,它仍然在以我们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德性之知: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选取认知视角来考察这一现象。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德性之知”其实就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这一体悟。一旦实现了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人们就不是以冷漠的情感、客观的精神来认知外界事物,而是以一颗大公无私的“本心”来感受他人、感受外物,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来认知外界事物。
展开
精彩书摘
    根据孟子的论述,齐宣王在这个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就是践行“仁”的一种体现。齐宣王此次践行“仁”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看到牛在被屠宰之前的恐惧、发抖;其次,对牛产生了恻隐之心;最后,命令不要屠宰这只牛,而是用一只羊来替代。
    从齐宣王践行“仁”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他亲眼看到了那只牛临死之前的恐惧,激发了他的恻隐之心,从而救了那头牛,可是他又不愿意因此而破坏祭祀之礼,于是用一只羊来替代牛。同样是动物,同样在面临死亡时会产生恐惧,为什么齐宣王救牛而不救羊呢?原因是齐宣王见到了那只牛在临死之前的恐惧,激发了齐宣王的恻隐之心。而那只羊在临死之前也一定会恐惧,但是齐宣王没看见,所以没有激发出他的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并用人们看到孺子将要坠入井中产生恻隐之心来证明。但是从齐宣王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虽然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要将恻隐之心激发出来,是有前提的。孟子的例子中,人是在看到了孺子将要坠入井中而激发出恻隐之心。对于人来说,将要坠入井中的孺子也是人,与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同类,孺子坠入井中将会产生的痛苦,目击者即使没有看到,他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对孺子的痛苦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他的恻隐之心。齐宣王见牛而不见羊,他只对牛产生恻隐之心,而对羊没有产生恻隐之心。这说明在把动物作为心理活动对象时,当面看到动物的痛楚可以激发人的恻隐之心,而没有亲眼看到时,则比较难以激发人的恻隐之心。
    据此可以推断:
    要激发出人的恻隐之心,其心理活动认知对象最好是人,因为人与人是同类,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结构,在这个前提之下人能够顺利地激发出恻隐之心。
    如果心理活动的对象是动物,动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而且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结构,如低级的情感等。在直接看到动物时,比较容易激发人的恻隐之心,而当动物不在眼前时则难以激发人的恻隐之心。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体系问题与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的体系问题
一、从心理过程的分类理论看心理学的科学体系
二、从知/意的平衡发展看心理学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 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节 中国心理学史方法论概述
第二节 方法论诠释学对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方法论诠释学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先秦孔孟认知心理思想
第一节 孔子思想中“仁”的认知内涵
一、“仁”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内涵
二、“仁”的认知内涵
三、孔子教育心理思想中的“仁知”
四、仁知的情感基础
第二节 孟子对孔子“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孟子对孔子仁学的发展
二、孟子对孔子仁学基本内涵的继承
第三节 仁知的本质

第四章 “心”及其认知
第一节 宋明理学中“心”的内涵
第二节 “心”与德性之知
第三节 德性之知的两层内涵

第五章 形而上德性之知的内涵
第一节 中国心理学史对德性之知的已有研究
一、许梦虞和朱永新的研究
二、杨鑫辉的研究
三、燕国材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形而上德性之知的内涵
一、张载的宇宙论与人性论
二、张载的德性之知内涵
……
第六章 形而上德性之知工夫论
第七章 对形而上德性之知的心理学分析
第八章 形而下德性之知
第九章 中西方认知心理思想比较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