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元理性的碰撞与选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23485
  • 作      者:
    乔清举主编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哲学卷:多元理性的碰撞与选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哲学论辩》基本理清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领域百年学术论辩主要问题的脉络;对所列论辩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析;以历史和全局的目光,对一百年来各种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使人们对历次论辩产生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由于《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哲学卷:多元理性的碰撞与选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哲学论辩》是作者个人的科研成果,虽经主编们认真审校,仍属作者自己的作品,见仁见智,亦属自然。
展开
精彩书摘
    上世纪的中国乡村是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的历史舞台,广大的农村社会始终吸引着政界和理论界的目光。志在改变中国现实的政治家和用心于谋划中国未来的学者、思想家们,几乎都曾对农村问题发表过言论,就如何建设乡村提出过种种设想。在二三十年代,围绕着乡村改良和乡村建设问题,出现过一个论辩的高潮,各种理论乃至具体实验层出不穷。在众多学说当中,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最为突出。之所以如此说,其一,是因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最为系统全面;其二,梁漱溟以其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被公认为现代新儒家躬身践履“新外王”之先驱;其三,在已经成为历史的20世纪,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相隔二十年先后两度成为学界论争的主题,而且这两次论争都和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有关。所有这些,使得围绕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论辩,在20世纪众多思想论辩当中格外引人注目。
    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此时,我们重新审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检讨历史上围绕这一理论的论辩,仍能从中发现很多有益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社会,思考中国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等诸多问题的思想火花和经验教训。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梁漱溟其人
    梁漱溟,名焕鼎,字寿铭,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初九生于北京。早年曾用笔名寿民、瘦名,后又取字漱溟,有时亦作漱冥。
    梁漱溟祖籍广西桂林。梁家本是名门望族,其始祖也先帖木儿是元朝建立者忽必烈的后人。元亡之际,也先帖木儿一系留居河南汝阳,明初因地望改姓梁。梁漱溟的曾祖父梁宝书,曾于咸丰年间中进士,后任直隶正定县令,为清代著名循吏之一。自梁宝书入京为官,梁氏一家移居北京。至梁漱溟的父辈时,梁氏家道中衰。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早年也曾中举并做过几年京官,但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贫困与压抑中度过的。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引发的论辩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梁漱溟其人
(二)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危机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基础——中国社会特殊论和中西文化对比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内容
(三)梁漱溟及乡村建设派的乡村建设实践
三、围绕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论辩
(一)30年代的乡村建设理论大论辩
(二)50年代对梁漱溟的批判运动
四、七十余年后的几点思考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矛盾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误区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启示

第二章 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背景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社会背景
(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学术背景
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过程
三、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主题
(一)关于帝国主义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关系
(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
(三)关于封建势力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四、论战双方在出发点、论证方法、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哲学分歧
(一)出发点上的分歧
(二)观察社会性质问题的不同方法
(三)观察中国社会性质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五、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学术意义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论战
一、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历史背景和简单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是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配合
(三)艾思奇、邓云特(邓拓)等奋起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四章 30年代的中国文化论战
第五章 关于“新启蒙运动”的讨论
第六章 40年代关于冯友兰“新理学”的论争
第七章 40年代关于“新心学”的论争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者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第九章 现代儒佛之复兴及其论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