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种子”与“灵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806168
  • 作      者:
    鲍永玲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鲍永玲,1980年生于黄山山麓,负笈于徽州师范、安徽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曾在柏林理工大学访学两载。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诠释学、宋明理学与中西哲学比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译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借鉴现代隐喻认知理论,对中国思想传统里的若干喻象体系进行溯源式和扩展式考察,并在儒道释融合的思想背景下重建阳明心学的“家谱”。从这种坐标式的文本梳理可绘出大致的“隐喻地图”,阳明心学里的“镜喻”来自老庄和佛教,“植物喻”来自原始儒家;“镜喻”暗示圣愚皆同的“知”,“植物喻”暗示人类共通的“仁”。宋明理学家努力将“镜—知”喻象体系纳入“植物—仁”喻象体系,并试图消弭二者在融合解释“心”之“本体”时产生的裂隙,此趋向在阳明心学里尤为登峰造极。但这种努力在明末清初遭到儒门学者,甚至包括日本古学者(如伊藤仁斋等)等从儒学体系内部的激烈批判和消解。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洗心”,实为对“知言”分辨活动的一种超越、融化。它摒弃了逻辑知识的活动,做纯然的审美观照:“客观的知识,实与主观的情感成反比例。”(《王国维遗书·文学小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无声无息、冲和淡雅。“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这里的“遇”,乃是不期然相遇;“即”,却指孜孜以追求。一“即”就“希”,渺然而不可见;一“遇”即“深”,契合无间,意象融凝。这里说的又是“兴会”的道理。在“洗心”的“天籁”之中,坐者“对不可说之物保持沉默”,以自然之心熔铸万物,南宋邓椿评一位禅师的诗:“虚静师所造者道也,放乎诗,游戏乎画,如烟云水月,出没太虚,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理也。”明画家唐志契:“要皆默会,而不能名言”。唐诗僧皎然:“孤松片云,禅坐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清代画家石涛:“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皆是如此。
    与“洗心”相对的,值得一提的还有《诗经》、《楚辞》里的“濯足”,魏晋时期的修禊风俗。前者见《孟子·离娄上》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亦见于《楚辞·渔父》。如《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月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絮。絮者,含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絮之矣。”如夏侯湛《禊赋》、张协《洛禊赋》、阮瞻《上巳会赋》,都是跟修禊风俗有关。《韩诗》解释“修禊”风俗乃“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两水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应劭《风俗通义》说:“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拔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巳去,祁介祉(大福)也。”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第一节 问题与方法
第二节 进路与线索
第三节 意义与不足
第—编 谱系溯源
第一章 “心”的分析
第一节 “心”的喻象
一、心为藏器
二、心似泉镜
三、小结
第二节 “心”的溯源
一、孟子论“心”
二、庄子论“心”
三、小结
第二章 “知”:心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知”的喻象
一、“知”为明德
二、“知常”日“明”
第二节 “知”的溯源
一、宗密论“知”
二、阳明论“知”
第三章 “心”为字母的若干分析
第一节 “仁”字
一、方寸之地
二、一阳来复
三、知其有仁
第二节 “性”字
一、性之生生
二、nature
三、性为大本
第三节 “德”字
一、自得为德
二、直心为德
三、受中而生
第四节 (万)物
一、物之三训
二、生生物化
三、成物知也
四、与物同体

第二编 喻象通论
第三编 诠释法与工夫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