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可转述为:谦虚至极,笃守清静。万物成长,我观察他们的循环往复。万物虽各不相同,都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就是静,静就是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就是常规,了解常规就是明知,不知常规,就会妄动惹来凶险。知常规才会包容,包容才会公允,公允才能周全,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得道,得道则会长久,不会身陷险境。老子在此段论述中提出建立正确人生观的方法。他列举了两种有德的表现,一是明智,二是包容,并且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做到包容。明智的内涵是知道何为常规。包容的结果是有道,而且强调有道对人没有任何坏处。这段论证是通过推理,证明知常规就是有道,把“道”演绎至常规层面。每个推论都是命题,对每个命题都应该做出论证。老子的论证根据,蕴含在前面其他论证的结论中,此处只进行结论推演。这段推理演绎是辩证法逻辑运用的典范,大跨度、多层面地将人道、地道、天道和“道”四者融会贯通。这表明老子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思维能力。“知常日明”以前的论述,是告诫人们如何才能做到明智。首先要保持内心谦虚至极,把灵魂安放到一个宁静的处所。哪里最宁静,那就是你的本来状态。你从哪里来,就把灵魂安放到哪里。生命之初的灵魂是很质朴的,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应该把这个理念记在心中,这样你明智了。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明智之人把功名利禄说成“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令人肃然起敬。当你牢记了这一点,在社会活动中就会变得包容,即有博大的胸怀。如此一来,你对任何事物或人的评价及行为都会变得公允,不会偏执,因为没有把自己的利益掺杂其中。保持品行的公允,你对环境的观察就会全面,行事也必然周全。这就达到了量变的临界点,灵魂就会发生质变,产生“否定之否定”的超越。实现了自我超越,你就得道了。坚持品格的明智与行为的包容,就一定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内心的明智与行为的包容,又是有形无形的对立统一,是辩证关系。没有内心的明智,偶然一两次包容也可能做得到,比如受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但是不可能持久;没有包容的行为,怎能证明你具有明智的品格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可转述为:拿着碗注满水,不如尽早停下来以免溢出;锻造金属可以让它锐利,却不可能长久。金银宝玉堆满室中,没有人守得住。富贵而骄横,会为自己带来祸患。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在本章老子从反面论述要建立正确人生观所必须摒弃的行为。老子提出的这些方面,都涉及人生要经历的大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意义。此段论述从以实物喻人事开始,过渡到对人事的评论,共提出五个命题。每个命题都在讲如何看待和保持人生的巅峰状态,我们要从精神境界和行为两方面去理解,即要辩证地对待。
月满则亏,凡事做过头就不好了,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都是这样。人的一生总有巅峰时刻,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时刻,就是一种满盈状态。老子并不反对“满盈”,而是主张不要“强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