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真知与大言
精神现象是由以内感知的被动生成为基础生成的只有时间形式而无空间形式的内在心理现象。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当下的意识生成活动,而当下的意识活动都伴随有对活动的自身觉察,由于以这种意识活动的自觉为基础的意识生成也是属于“自无适有”的第一性被动生成活动,因此它就是与外感知活动相对的内感知活动,其所生成的意识内容就构成与外感知内容相并列的内感知内容。内感知内容首先也是没有任何区分的原现象,它在意识的习性统摄下被区分为内在时间意识中存在的直观对象及其观念两部分,而观念作为对心理活动的直接性认识,在习性中被经验类型化为内在的心理现象,即已经将“自无适有”的原现象统摄为“自有适有”的第二性现象。但是,第二性现象仍然是被动生成性的,而反思则是在被动生成基础上的主动生成,因此必须区分意识目光主动朝向原现象的反观活动与意识主动生成性的反思活动:前者是直接性的直观,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间接性的思考。反思有自然反思和哲学反思的区别,自然反思是在自然思维态度下对心理现象的思考,形成的是心理学认识;哲学反思则是在哲学思维态度下对心理现象的思考,形成的是哲学认识。庄子的哲学反思在悬置心理现象的存在设定后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心理现象的意识生成性质及其生成过程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心理现象中的本体论问题,即形上本体之“道”如何在形下心理现象之“物”中显现出来以及如何理解心理现象中的形上之“道”。
在复杂的心理现象领域,庄子特别重视认识现象和语言现象,因为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物的关系问题在这两个领域是最令人困惑的难题。我们可以从《世说新语》记载的一则故事中看到这个问题的困难所在: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
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
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