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五老峰”上种“高梁”莫言的意义当然远远不止于军旅文学的范围,他是属于整个中国文坛的。他的集子《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等在法国、西德等西方国家的译介和在港台地区的出版,以及电影《红高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大奖等,都说明这位作家已经开始了与世界的对话。1985年,当莫言以反映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爆炸》等批量作品震动中国文坛时,也给军队文坛造成了不小的骚乱。当大家纷纷对他说长论短却又还没弄清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或者猜测他可能要给军旅文学带来这个或那个时,他又突然闯入所谓革命历史题材的“五老峰”,劈荆斩棘,令人瞠目地种下了一片汪洋血海般的“红高粱”,开辟了新时期军旅文学的“第三条战线”,领导了历史战争题材创作的新潮流。是有点儿怪,一个抗日战争结束10年后出生的,肯定只在小说《苦菜花》、《烈火金刚》中嗅到过一点硝烟味儿,只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中听到过假日本喊几句“八格亚鲁”的青年人,居然洋洋洒洒神神道道地写出了一大堆关于土匪打鬼子的故事,而且写得是那样的有血有肉、有哭有笑、有死有生、有恨有爱,让年青人看了不得不信以为真,让老年人看了点头说本来如此。当然,这部分地要归结于莫言的文学天才:奇异超人的艺术感觉、颠三倒四的叙述结构、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以及披头散发的语言文体,等等。但在我看来,《红高粱》的成功,还得益于两条。一是莫言对抗日战争独到的认识——“我认为抗日战争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战争。……不仅仅是人力和物力的较量,也不仅仅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而是两种文化的交锋,两种精神力量的抗衡。这样的战争就不仅仅是物质的毁灭,而是精神的毁灭与复苏”。二是莫言对战争文学的深刻理解——“比较非功利的战争文学,它不应该停留在对英雄主义和伟大牺牲精神的表面化的歌颂上,还应该考虑战争中人的地位,战争把人变成了什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