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本没着落”的头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显赫的几位大家大多具有中层以上的家庭出身,即便家道中落也不乏士绅家族的种种记忆,相比之下,出身于城市社会底层的老舍可谓一个特例。
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清封大夫”的父亲,也没有“出自名门”的母亲,平凡、普通、贫穷、凄苦,可以说是老舍童年时光最简洁的概括。成名后的老舍曾略带调侃地感叹道“自传难写”,因为依写传的惯例,自传的头一章自然应当叙说家庭族系,得略述5000年前的祖宗,详道上三辈的官衔、功德或著作。所以,“出自不名之门”,“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的老舍笑言自己传记的“头一章根本没着落”。
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的一个旗人家庭,旗人是清代编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兵民一体化组织中人口的总称。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了集军事、政治、生产三位于一体的八旗制度,初期只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在原有四旗的标帜上镶嵌了边角,扩充了四个“镶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合称“八旗”。老舍的父亲舒永寿属正红旗,母亲马氏属正黄旗。
不过,当时的旗人早已失去了先前叱咤风云的威风,那种“月赐钱粮,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特权生活也成为昨日烟云。况且,舒永寿只是一名普通的护军,满洲话叫做“拜亚拉”,任务是保护皇城,属于旗人中最下层的职业,靠着每月领的二三两银饷和春秋时节发的一点老米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被亲家讥诮为“三两银子的马甲”。老舍说,父亲唯一的无忧无虑的事就是每月不必交房租,虽然在六七月下大雨的时候,他还不能不着点急——院墙都是碎砖头砌成的,一遇大雨便塌倒几处(《正红旗下》)。这样的生活不免捉襟见肘,仿佛脖子上有根绳子,越勒越紧。更为严酷的是,老舍满岁不久,父亲舒永寿就在保卫皇城的巷战中牺牲了。从此,四十多岁的母亲独立拉扯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过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许正是这别样惨淡的人之初,迫使老舍熟读“人生”这本“未曾编辑过的活书”,日后文坛走出的是一位经历苦难、摹写苦难并超越苦难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追寻老舍成长的足迹,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小羊圈胡同,这条名不见经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胡同如今已是远近闻名。
小羊圈胡同位于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由平安里沿着新街口大街往北走,过了护国寺大街马路,东侧的第一个胡同就是它,现名为小杨家胡同。老舍说,胡同里住的大都是赤贫的劳动人民,经营小买卖的、卖艺的、出苦力的、当兵的、做小伙计的,三教九流的都有。最贵重的物件不过是张大妈白铜打造的结婚戒指,或是李二嫂头上的一根银簪子(《正红旗下》)。
在这里,老舍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直至去北京师范学校住读。在《小人物自述》、《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诸多作品中,老舍均以此为原型,作为故事展开的地理背景和活动舞台,为我们今天的追寻留下了重要的参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