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鲁迅一生,与无数的人发生过无数次的争论,其中与“新月”人的争论最有代表性,也最广为人知,以至成为经典案例。他那冷嘲热讽刻薄人的本事,给人印象至深,相信他若与古雅典的雄辩家、著名律师德摩斯梯尼相遇,后者再如何口含石子锻炼发音吐字,也必然羞惭万端,甚而被石子噎死,不会等到六十二岁再自杀;至于九品芝麻官的周星驰,一定还未来得及嘴里冒出小鱼虾米乱码怪字符,也就先自翻白眼了。
中国自古就将笔与刀连在一起,不过是因为那时字刻在竹简上,遇到错讹,便以刀来削改。可是能在竹简上随便动刀的,多半不是普通百姓,因为消费不起,所以只能是公职行为的文职官员,称作“刀笔吏”。刀笔吏后来又指善于翻云覆雨、不惜伤人害理的讼师。刀与笔的实际作用分离,只用其功能之一的“锋利”来形容笔法的犀利大概也自此时起。
有天,笔对刀说,你的时代到来了。那是一个夸张斗争的时代,臆想中的斗争尖锐性,使文弱的笔须得像刀一样成为武器,于是“拿起笔作刀枪”成为社会的一个高频语句。
这句话出现时,鲁迅早已死了二三十年了,可是这句话用在鲁迅身上,用来形容他与人争论的经历,不能说不十二分的贴切。而因那时代对鲁迅的极度推崇,这句话虽来自对鲁迅昔日的总结,而更为今日之我所用,却也是自然的了。
在现代中国,“拿起笔作刀枪”的始作俑者不知能不能说是鲁迅;即便不是,那么他也应该是集大成者;若再不是,那么他总应该是登上“之巅”的人吧。
“文革”前夕大家长给妻子写信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信哉!时代的神经过敏于是有了答案。那时的人们都以为鲁迅一直是一个夜行者,始终被黑暗包围着,四周都是敌人。可能鲁迅自己也是这么觉着的,所以才动辄竖起浑身的利刺,刷刷作响,随时准备战斗。事实上,他给人们的感觉是永远在战斗,整天东打西打,打不完地打。对于层出不穷的论敌,他左右开弓,不是疲于应付,而是越战越勇。战争是战士的鸡血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