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常德,地处洞庭湖滨,始建于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后期,秦为临沅县治,一条云贵和川东南通往中原及京城的古驿道横贯其间,历为湘西北军事要塞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桐油、生漆,以及沅水上游的铜、钨、锡、铅等矿产,均需经此通江达海,史称“控引巴蜀,襟带洞庭”,“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自汉高祖所置武陵郡治以来,曾先后改称义陵、嵩州、朗州、鼎城。清澈的沅水在城垣下蜿蜒东去,留下一串串悠远的故事传说至今。
相传舜帝曾让王位于上古高士善卷,善卷坚辞不受,隐于常德沅水南岸德山,乃为中国隐逸文化宗师;爱国诗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涉江》,其“朝发枉睹兮,夕宿辰阳”句中的“枉睹”,亦为枉山脚下的枉水,当年屈原曾流寓常德,现城中仍有“招屈亭”“三闾港”遗迹可寻;春申君黄歇,《武陵旧志》说他是武陵人,《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云“府北开元寺,相传为春申君宅”,现城中仍有“春申阁”及“珠履坊”“春申君墓”遗址;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和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于永贞元年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常德谪居十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据考其名篇《陋室铭》亦写于常德;晚唐诗人李群玉,史称“诗篇妍丽,才力遒健”,他在《进诗表》中自云“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清初独树一帜、名垂千古的绘画大师髡残,亦诞生在常德;更有历代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诸如谢胱、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韩愈、自居易、李商隐、司空图、寇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姜夔、袁宏道、王船山、郑板桥、林则徐、魏源等,均有诗作题咏于此;及至近现代,著名的反清志士秋瑾,常德籍同盟会会员、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刘复基、蒋翊武、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等,都曾在常德城中居住或求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赋予这座江南古城无限神韵。
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四(1904年10月12日),随着几声婴儿的啼哭,常德城中昔日的余太守府第深宅大院内,蒋冰之(丁玲)降生在外祖母家。次年11月,才被接回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富甲一方的蒋家(今属佘市镇高丰村)。安福县原为澧州属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临澧县。蒋冰之的外祖父余鹗(字泽春,号润斋),原本为一介寒儒,写得一手好字,尤工隶篆,是常德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自清咸丰中了武陵辛酉科拔贡,历任贵州古州厅同知,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知府。大约是湖湘学子禀性使然,光绪十五年(1889年),64岁的余鹗在云南任上,“因有属员狡猾,枉法殃民,又树党,上下其手,见宦海风波,如恋栈,冰炭自不能相容,怕一旦有事,同归于尽。连上三禀辞职”。1897年10月,因病殁于常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