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孟子》讲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09497
  • 作      者:
    陈昇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昇(陈升),1945年生,山西闻喜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北京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道德与文明》编委、国际儒联编委会委员、儒学普及委员会委员。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出版著作有《孔子传》、《管仲评传》、《管子简释》(合著)、《解读人生》、《人生幸福论》(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约8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孟子》作为儒学经典著作“四书”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影响深巨。《儒学系列讲义:讲义》依据《孟子》和历史文献资料,在吸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作者陈昇个性化的研究和理解,通过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的介绍,从孟子人性论、天人学说、仁义、义利关系、士与孟子的人格理想、修身、孝亲、君臣之道、爱民与民贵君轻、王道与仁政理想、经与权十一个专题展开对《孟子》一书内容的论述,并系统阐发孟子对后世的影响,是一部比较规范、严谨而又有一定学术分量的讲义性论著。
展开
精彩书摘
    《孟子正义》有以下特点。
    其_,打破了“疏不破注”的陈规。疏不破注是唐代对作疏立的规矩,过于尊重古人,以至于连他们的错误都加以容忍。焦循纠正了唐人的这一陋习,对赵岐注中的一些错误之处,加以纠正。同时,对有些应当注释(在汉朝时可能不加注释人们也能懂)而赵岐未予作注的,加以补充解释。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创了一种新风气。
    其二,广征博引,汇集古今众长。在这一方面,焦循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前人和同代人的相关成果,这一努力是历代各种注疏中未曾有过的。焦循自己在《孟子篇叙》中说,征引同时代著作“凡六十余家”。据刘瑾辉统计,“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征引清代学者的著作75家129种1164次,征引20次以上的著作就有17种,征引50次以上的著作有8种,阎若璩的《四书释地》、阮元的《校勘记》征引达120次。征引清(以)前著作697种9532次之多。征引百次以上的著作就有26种,征引200次以上的著作有9种,征引300次以上的著作有5种,其中《礼记》征引547次,《说文》征引达663次。也就是说,《孟子正义》共引各类书籍826种10796次。此外,他所征引,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十三经一个不差,清代能见到的官修史籍一应俱全,诸子著作几乎囊括,丛书、类书应有尽有”①。焦循为研究《孟子》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他在《孟子篇叙》中说:“弱冠即好孟子书,立志为正义,以学他经,辍而不为。兹越三十许年,于丙子冬与子廷琥纂为《孟子》长编三十卷,越两岁乃完。”父子两代人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近80万字、内容十分丰富的学术巨著。可钦可佩。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孟子其人
一、孟子所生活的时代
二、孟子其人

第二讲  《孟子》其书
一、《孟子》的作者
二、《孟子》的体例
三、《孟子》的主要内容
四、前人对《孟子》特点的一些论述
五、历代注疏举要
六、孟子与《孟子》的历史命运

第三讲  人性论与天入学说(上)——孟子之前的人性观与天的观念
一、孟子之前人性观的概况
二、孟子之前的天的观念
三、今人对儒学中“天”的一些理解

第四讲  人性论与天人学说(中)——孟子人性善的基本观点
一、孔孟在人性问题上的关联
二、孟子人性善的基本观点
三、心与人性

第五讲  人性论与天人学说(下)
一、天与人
二、《孟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人性善理论的意义

第六讲  仁义
一、孟子对“仁”的新解释
二、孟子对“义”的新解释
三、仁与义的区别与关联
四、仁义

第七讲  义与利
一、孟子为何以义利问题开篇
二、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三、孟子对义利问题的推进
四、于君,先义后利;于民,先利后义

第八讲  士与孟子的人格理想
一、《孟子》中的士
二、孟子的士人格理想
三、士理想人格的社会历史基础
四、士理想人格与儒家的事业道德

第九讲  修身
一、修身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二、修身的目标、方法、内容
三、从修身理论反观人性善

第十讲  孝亲
一、孝亲重于王天下
二、“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
三、精神关怀与真诚相待是孝的根本内容
四、凸显孝的实践特征
五、为孝提供人性论的根据
六、突破旧的视野,把孝纳入政治问题

第十一讲  君臣之道
一、“君为臣纲”非先秦儒家的君臣之道
二、孟子所理解的君臣关系
三、欲为君,尽君道
四、欲为臣,尽臣道

第十二讲  爱民与民贵君轻
一、孟子的爱民情结
二、利民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三、民贵君轻

第十三讲  王道仁政理想
一、尊王贱霸
二、行仁政

第十四讲  经与权
一、经与权
二、两难与权变
三、两可与权衡
四、权变的界限

第十五讲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一、孟子对唐宋士大夫的影响
二、孟子对后世政治与政治思想的影响
三、孟子修身养性理论的影响
四、孟子对毛泽东的影响
五、孟子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六、志士仁人是孟子思想的传播者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