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今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释义】
“或曰”是老子说。《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怨以德报。”意思是说:大的化小,多的化少,别人的怨恨,我以德行来回报。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当孔子的弟子问孔子怎么理解老子的说法时,孔子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同意老师的说法。那么,是老子有理,还是孔子有理?
老子的话没有错。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德”是“道”的体现,有“德”者就是有“道”者。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容纳百川之“德”行,最终实现的是海成为大海之大“道”。“德”无疑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包容“怨”就像大海容纳浊水污水一样自然。因此,尊“道”而行的圣人就应当具备容纳“怨”的品性。这在历史上许多圣主明君身上看得很清楚。齐桓公用管仲,唐太宗用魏徵,均为此。
但老子的话似乎更适合位居高处的人,很难用来要求普通人。因为普通人没有包容之“器”。海所以能包容,因为它是海,不是小水沟。圣主明君能包容,是因为他拥有天下。或者换一种说法,包容应当是上对下、大对小,而不是下对上、小对大。处下位的人,被处上位的人欺负了,若还包容,那处上位的人不更加为所欲为了?
因此,一般意义上说,孔子的话——“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更符合普通人的生存法则。“以直报怨”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老是念念不忘对方的“旧恶”,将仇恨一直藏在心灵深处,应当弃前嫌而看未来;二是把对方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公平正直地对待对方。值得提醒的是,除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生活中一般不能把“以直报怨”理解为“以怨报怨”、“以牙还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