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之为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05591
  • 作      者:
    曾亦,唐文明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谢遐龄、曾亦等撰文,以思想与文化视角探讨古今政治与文化的正统性,思考新的中国话语力量。
展开
作者简介
  曾亦,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学士(1987—1991),中国哲学的硕士、博士(1994—2000)。2000年起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儒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经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且致力于探讨经学与现代中国思想之兴起的关系,以及未来中国道路的构建等问题。著有《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礼记导读》《宋明理学》,先后主编《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中国社会思想史读本》《复旦社会学论坛》等,并有学术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所谓完全的正统性,政治上的统治性、文化上的正当性,二者缺一不可。
  封建时代的古中国,讲求世子承袭、血脉正统,使得“攘夷”成为此后数代汉族政权抵御外族入侵时的经典口号。是以自齐桓公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确立周王室的权威正统,至满清入关多年,仍被斥为夷。然华夏亦以文化同一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是以上述满清虽曾被视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华夏文化之精髓,终得政权统治之久安。家国天下,忠孝仁义,是为正统之精义。
  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黄帝天下,在抵御列强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及具备真正民族国家含义的新“中国”逐步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别不复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论及普世价值必称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从此意义上说,“新中国”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话语,在政治正统之外,亦以文化正统立于全球。
  本辑即收录专题文章及相关典籍,探讨“中国”正统的变化与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我们是否仍处于经学时代?
  谢遐龄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马克思主义要扎根中国社会,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中国化问题,二是它与中国文化传统的通连问题。前者扎根民众,后者扎根传统。中国化问题虽已经解决,不过还在继续深化中。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处,因为有“两个彻底决裂”之说起着阻隔作用。不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已经得到官方宣布,“毛泽东思想第四个来源是中国古代文献”,此话虽出自林彪之口,然林彪废,此话却未废。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小康”、“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等标志性理论在用词上明确显示与传统文化关联。国家已经在全球各处广建孔子学院。虽然儒学课程不多,但所奉之名却是孔子。看来,时机成熟便可宣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通连的问题,实质上也属于中国化问题。文化传统是活的,而且是活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扎根民众与扎根传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这就是说,作为实践,本无须多说,因为事情一直在开展、进行之中。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理论上怎样阐明。国家规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如果能阐明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体现,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通连就得到一个重要论据。冯友兰先生主张中国哲学史划分为子学、经学两大时代。如果当今时代仍然属于经学时代,这一论据就能成立。
  一、经学时代
  经学一词初义或可解为研究典籍之学,但自董仲舒建议独尊儒学之后的演变,经学成为官方确认的国家意识形态,用以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这个词就有了特定含义。
  众所周知,先秦称作百家争鸣时期是因为学派众多,号称诸子百家。当时各学派地位平等。这里所谓平等,其实出于多各有依靠,有点儿类似今日马列主义在中国、基督教自由派在美国,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各在所在国占主导地位,在世界上却是平等的。从全世界角度看,目前也可看作诸子百家争鸣状况。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学,意思是从诸子中拔出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董仲舒答汉武帝册问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上亡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竝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相当于今天规定马克思主义为国家指导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重大创举。对这一事件,当今学者有褒有贬。无论褒贬,在一点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此举是当时事势之必然。古代中国社会是众多家族的联合体,一旦形成统一理念,统一势不可挡,不得不寻求维护统一的路数。董仲舒提出的正是中国统一所必需的方案。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用武力统一中国;而统一不能靠武力维护。这个道理很简单。武力维护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内在张力极大,极易破败,成本(用经济学家喜欢的说法)也高很多。长远之道在精神。文化是统一之坚实基础。所以,董仲舒是适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为维护新帝国统一的需要提出的独尊儒学。没有董仲舒,也会有另外的人提出类似的方案。这里要声明一点,本文所说的必然,没有黑格尔的必然性意义,是势不可免的意思。
  经学时代这一概念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冯友兰先生在所著《中国哲学史》中把中国思想史划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大段。这一分期方法恰当地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质。冯先生所谓经学,不单指儒学,他把玄学、佛学都列在经学时代。所以不要误解冯友兰先生的经学时代概念指儒学统治,而是指有主流思想的时代。不过本文倒是要强调,尽管有的时候其他学说取得了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儒学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冯先生的说法使经学时代概念有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充分的开放性,使我们有可能把今天的情况也概括进去。
  这里还要指出的一点是:董仲舒的提议使得儒学有了宗教意味。当然,这里所谓宗教与西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的唯灵论宗教是不同的概念。是否能归为一类,都称之为宗教,是个应该继续研讨的问题。既然现在一般都这样提,本文也就行个方便,省得还要大费口舌解释。儒释道称作三教,属中国意义上的教,虽然与西方宗教不同,但还是有相近处。康德讲得很清楚,分类,本来就是理性为统一零散经验的自发性活动。董仲舒提议之后,儒教作为宗教,整合进中国文化中许多原先已有的元素。比如祖先崇拜,是极其古老的民俗。王族的祭祖活动与祭天、祭山川活动早在董仲舒前就已整合成一个系统。把民间百姓的祭祖活动整合进来顺理成章,并无难处。在董仲舒提出独尊儒学之前,这个整合过程已经完成了大半,董仲舒属顺势而为。当然,要整合的元素很多,比如上至朝廷下达民间的种种礼仪。整合工作主要是把各种已有元素组合起来、系统化并阐发其意义,与时俱进地创造新元素、吸收外来元素。这是个长期的逐步演进的过程。
  这样的宗教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可以是民间的。董仲舒倡议的属国教,即由国家认可的、独尊的,因而须看作国教。不过这里还须强调的是,儒教作为国教,与天主教之类有相当大的差异。儒教确实有个系统,整合进多种元素,但不像天主教那么形状清晰,更不那么严格、组织严密,乃至不少学者依组织程度较弱怀疑儒教是否算个宗教。
  董仲舒的提议,使得中国思想史进入经学时代;这个经学时代意味着有国教的时代。
  当然,本文这里关注的是经学的意识形态意义而不是其国教意义。董仲舒的提议使得诸学派须区分为经学、子学两大类。儒学本是诸子之一,现在提升为经学,明确地规定为国家意识形态或曰领导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其他学派统称子学,表明它们的意识形态地位低于经学。这里的要点不在指导思想为何,而在明确规定。当代的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有主导思想,而且相当鲜明。不过没有以国家意志明确规定:没有写进宪法。这里要说明:明确规定是形式条件,不是实质条件。这就是说,指导思想的内容(实质)可以变动。冯友兰先生就未拘儒学一种,玄学、佛学也置于经学之列。而必须有指导思想(形式)则确定不可动摇。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