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统思想与现代诠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5580
  • 作      者:
    刘国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国民,生于1964年7月,男,安徽肥西人,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一司马迁(史记)二十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在全国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这20篇文章,都是作为独立性的论文来写作的,所以存在某些材料和论点的重复在所难免。虽然文章的内容各不相同,但皆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从解释学的角度展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诠释。前面的4篇文章,是我博士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主要是运用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分析董仲舒对《春秋》、《公羊传》的解释。董仲舒之经学诠释的一般特征是主观性强,所谓“过度诠释”;经典之义具有开放性,所谓“《诗》无达诂”。他之解释目的:一是建构他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为其思想体系建立经典的根据;二是论证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的合理性,且通经致用,以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的重要问题。他的解释根据(意义生成的根据)是“间距化”:一是《春秋》之辞字面义与深层义的“间距化”;二是《春秋》所记之事与事实真相的“间距化”;三是《春秋》之常与变的“间距化”;四是《春秋》本义与《公羊传》所阐释《春秋》之义的“间距化”。“间距化”是解释的障碍,是误解的原因;但也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和生产性的要素,能使诠释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董仲舒对“元”的解释一方面受传统思想中重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现实政治背景的作用。《史记·秦本纪》:“(秦惠王)十四年,更为元年。”秦惠王改元的原因,不得而知。《史记·孝文本纪》:“十七年,得玉杯,刻日‘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文帝的改元有得符瑞而重新开始的意义;得符瑞,是国家兴盛的预兆;改元年,表明国家从此开始,将越来越兴盛富强。因此,改元有始善、首善的深层意义。景帝继承文帝之志,两次改元,八年改为中元,十四年改为后元。皇帝建年号开始于武帝,他以元建年号,“建元”、“元光”、“元狩”、“元鼎”、“元封”。元与皇帝的改元、建号联系起来,而具有神圣的意义。因此,元与皇帝之改元、建号相联系,元、本之义随天地而终始,皆加强人之重始正、本正的神圣责任感。董仲舒“《春秋》大元”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文质之辨是西汉儒生极意发挥的重大论题。一般而言,文指外在的形式,质指内在的本质,外在的形式以内在的本质为依据。孔子首先以文质解释礼。礼之文指各种礼仪形式,礼之质指内在的精神实质。孔子不仅重视礼之文而且重视礼之质,即“文质彬彬”。《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明确指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在三代礼乐的诠释中,他赋予了礼之内在的精神本质--仁。
    邹衍以文质解释政教。《汉书·严安传》:“臣闻邹子日:‘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政教之文是指偏重于外在强制的礼治与法治;政教之质是指偏重于内在德性自觉的德治,即以德化民,以仁义教化万民。就社会政治而言,周之末年,繁文缛礼,礼完全流于形式而有文无质。秦继周大乱后,不但没有以质救文,反而以严刑酷法统治人民,是“文之至也”。刑法之治即政教之文,使人民失去了仁义之质,民风习俗败坏。因此,必须实行德治,重视万民内在仁义之质的觉醒。以质救文正是当时现实政治的要求。就学术思想而言,西汉的知识分子多反秦反法。汉初陆贾《新语·道基》日:“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贾谊总结了秦之二世败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也”。
    ……
展开
目录
自序
一  “以义传经
一  《公羊传》对《春秋》的解释
二  “过度诠释--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的目的
三  “间距化--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的根据
四  “推见至隐--董仲舒解释《春秋》、《公羊传》的方法
五  “立体的完整生命体--徐复观解释中国古代思想的方法
六  “思想史上的伟绩--徐复观对刘安及其《淮南子》的解释
七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徐复观对《史记》的”突出“解释”
八  “学术文化是在政治的上位--徐复观对《史记》的”突出“解释”
九  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徐复观对董仲舒”天的哲学“的解释”
十  “重知识不重伦理道德--徐复观对王充哲学思想的解释
十一  “德治”即“无为之治--徐复观对儒学之民主精神的发明
十二  “大道废,有仁义--论陈鼓应对老子之仁义礼观的解释
十三  “人相忘乎道术--论陈鼓应对庄子学派之仁义礼观的解释
十四  政治与学术之间的艰难抉择--汉代三篇”设论“赋的解释”
十五  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司马迁对法家人物悲剧命运的解释
十六  “史有诗心--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的分别
十七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论建安诗文的”迁逝“之悲”
十八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论时间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意展现
十九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从禅宗的内在超越性解释妙玉的悲剧命运
二十  “天地之逸气,人间之弃才--论贾宝玉的”名士“人格形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