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要求下,苏联于1925年建立了“中山劳动大学”,专门招收中国学生。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
1925年年底,在苏联驻广州国民政府政治顾问鲍罗廷的参与下,国共双方共挑选了310名学生准备送往中山大学培训。第一批学生118人于1925年11月抵达莫斯科,其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至少有103名,超过87%。1926年1月,又有10名在德国学习的国民党员进入中山大学。不久,中共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派遣20名党团员从法国等地赴苏学习,其中有邓小平、傅钟、李卓然等人。他们先进入东方大学,不久转入新办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坐落在莫斯科西岸的瓦尔芬(沃尔洪)大街上,是一座规模相当大,四面环抱的四层楼房。从楼上朝下看,中间的院子就像个天井,那既是院子,又是篮球场,竖着篮球架,同学们常在那儿玩球。楼的大门前是大花园,花园中有一条林荫小道。花园的对面,坐落着一所大教堂,建筑甚为别致,其中间突出一个大圆顶,四周环绕着四个圆顶,成莲花形。这便是著名的皇家大教堂。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对此写道:
1990年我率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小组访苏时,曾去中山大学的旧址参观。那是一座三层楼房,据说革命前是旧俄一个贵族的府邸,我去参观时是苏联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房屋里面的装设已是现代形式,但在一些大房间内还留有当年的屋顶浮雕华美依然,室内的吊灯也精致堂皇。每间房屋都高大敞亮,还有一个大厅,已改为礼堂,可见当年这栋楼房之豪华气派。在楼内,有一个厅室,贵族时期是个舞厅,据说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他妻子的婚礼舞会,就是在这个大厅举行的。现在这栋楼内,大多数屋子已改为办公室和会议室,大礼堂和会议室内都陈设着列宁的半身像。
当时的苏联,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但是,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对这些外国学生则尽全力给予了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保障。苏联国内成立了中山劳动大学促进会,筹集办学经费。
……
展开
——美国《时代》周刊
我每次离开北京时,他那勇往直前的坚强决心和绝对的自信都给我留下了一次比一次深刻的印象,而且每次我对他的印象都由于他领导的国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进一步加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50多年的革命生涯培养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
——邓小平女儿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