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天津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02215
  • 作      者:
    袁行霈,陈进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天津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趼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天津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天津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天津卷》: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高级商务官哥页(PeterDeGoyer)、开泽(JacobDeKeyzer)率领第一个荷兰使节团乘船来华。他们携带着给顺治皇帝的很多贵重的贡品,企图“用这种行为在中国取得贸易权”。在该使团来华报告(英译本)中,特别记载了天津:“天津卫城在距'新镇'(Single)约30英里处,也建有25英尺高的坚固的城墙。城墙上布满了守望塔和防御工事。这个地方到处是庙宇,人烟稠密,交易频繁,繁荣的商业景象实为中国其他各地所罕见。这是因为,从中国各地驶往北京的船只必须通过此处,这促进了漕运非同寻常的发展,一艘又一艘的船只接连不断地驶过这个城市。这里也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因为是自由港,无论进口或出口的货物都不必纳税。三岔河口耸立着要塞,高高的墙上筑有守望塔,这对于保卫这个城市和邻近地区已经是足够了。”这个使团的随团画师还以绘画的形式留下了三岔河口一带(今金汤桥上游大约200码处)和海河两岸的景象。
  俄国人也关注天津。清雍正四至六年(1726-1728),俄国人萨瓦出使中国,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他根据在华了解到的情况,于1730年(雍正八年)在一份向沙皇秘密报告中献策说:“看来有一条海道——不必怀疑——可以进入中国的著名海港天津。从天津到北京只有七十俄里(70.69公里),通过此路难免发生战争,因此需要一支坚强的船队。”这一建议表明,俄国在必要时拟从天津对北京施加武力威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使普提雅廷从海上首先涉足天津的事实,似乎就在实践这一建议。
  马戛尔尼使团过津,是清初时影响较大的外交活动。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对外扩张,向东方寻找市场和殖民地。中国成为英帝国主义掠夺原料、推销商品的理想市场。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爵士(LordMacartney)以补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为名率使团来华,于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1793年7月29日)抵达大沽口。直隶总督梁肯堂派长芦盐政穆腾额、天津镇总兵苏宁阿、天津道乔人杰办理接待。一面派船将贡物驳运,经水路送至通州入北京;一面由长芦盐运使徵瑞等迎接护送。苏宁阿拟定了不准英人上岸、禁止围观卖酒、修缮三岔河口炮台、加强城防、弹压地方等十一条戒备性措施。
  七月初五(8月11日),马戛尔尼及随行百余人到达天津三岔河口,看到了这里的热闹景象。马戛尔尼称:“我们的船队停泊在几乎位于城市中间的总督府前。对面紧靠河边的码头上,为了欢迎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华丽而又宽大的戏台,台上挂着光彩夺目的中国式的装饰和布景,一群演员正表演着各种不同的戏剧和舞蹈,一连几个小时几乎没有间断。河的两岸站满了身着军装的守卫部队,大约长达一英里,队伍中无数镶有垂饰的旗帜迎风招展,时时传来各种乐器演奏军乐的咚咚当当的声音。”
  ……
展开
目录
总绪论
绪论
第一节 地貌与水系
沽在天津的作用
亲水空间和优质盐滩
三岔河口
畿辅门户
第二节 史前文明与建置沿革
天津历史的“万”“千”“百”
日益权重的城市建置
第三节 九河下梢铸就了天津文化的艺术风格
汇聚水之韵
园林与文化交流
引领新文化
第四节 天津文化内涵分析
天津文化的内涵核心是“置”和“制”的变化城市多元文化对文化结
构造成的影响在交互的同时有着创造和共生

上编
第一章 天津远古人类的足迹(距今1万年前至距今4300年前)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天津最早的人类足迹东营坊遗址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
青池遗址
弥勒院遗址
下埝头遗址
空间与地
……
第二章 天津文化形成时期(夏商至宋辽)
第三章 天津文化发展时期(金元至晚清)
第四章 天津文化转型时期(1840-1911年)

下编
第一章 “上边儿”与“下边儿”——天津的城市空间
第二章 方言、饮食与风俗信仰——城市生活的多元色彩
第三章 “雅”与“俗”——文学艺术的二元互动
第四章 “北洋”与“南开”——近代天津教育的两面旗帜
第五章 “洋务”与“新政”——特殊背景催生的工商重镇
第六章 “龙号”与“大龙”——近代交通邮电业的肇兴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