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周礼拜老子孔子编纂《诗经》
孔子这样懂得感恩戴德,鲁昭公知道后非常高兴。鲁昭公又 听说孔子喜欢学习,知书达理,便安排他去周天子的国都洛阳学习 周朝的礼仪。他吩咐手下为孔子准备了一乘车、两匹马、一个奴 仆,孔子愉快地和一位远亲一起出发了。马车在起伏不定的道路 上前行,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在无尽的旷野上,孔子愉快地向洛阳 飞奔而去。 孔子在车上兴奋地对远亲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为何像君子一样受人们尊重,因 为我知命,我也因此得到了鲁王的厚礼,又因为我知书达理,我现 在要去周朝去学更加高深的周礼了。” 当他们行至鲁国的边境的时候,孔子留恋地回首凝望着鲁国 的土地,暗暗在心底祷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亲母 亲,请你们的在天之灵保佑孔子,远离父母之邦去周朝学礼。” 孔子很幸运,到了周朝以后,事情更是顺得不能再顺,在洛阳, 孔子遇到了老冉。尽管老冉举手投足,都给孔子一种居高临下的 感觉。但是,孔子学习周礼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被打消。初次见面, 孔子一拱手,便给老冉做了一个深深的揖。当孔丘谦恭地低下头 去的时候,老子看到了他的头上那个山丘的形状(据说孔子的头 颅是山丘状的)。然后他听到孔子说:“弟子孔丘,拜见老子!” 老子望着眼前这个相貌有点怪异,举手投足一本正经,却又彬 彬有礼的年轻人,心里有一丝别扭。因为老子那些日子仕途有些 坎坷,此地不受重用,他乡又无着落。可眼下这个年纪轻轻的鲁国 人,却享受着国宾般的待遇,在这里学习礼节,依着老子当时的心 情,他见不得这样春风得意的事情。 但是,孔子既然是国宾,而且又是来学周礼的,老子就不得不 把他所知道的周礼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孔子。 老子告诉孔子说:“周礼最完善的部分,便是办理丧事和祭 祀。”说到这里,老子故意停顿了一下,他觉得有必要因此问一问 孔子。老子问:“孔丘,你此行千里迢迢,但恐怕你有所不知,周礼 很重要的一部分则是要学习办丧事,你不觉得此事有些晦气吗?” 孔子恭恭敬敬地又做了一个揖说:“不知周礼是为孔丘而设, 还是孔丘是为周礼而生,孔丘3岁葬父,17葬母,心中最亏欠父母 的,就是办理丧事和祭祀的礼仪。孔丘有志学好周礼,以报天下父 母养育之恩。”老子叹了一口气,心想:孔丘真是年轻有为,他这样 无所忌讳,专注于周礼,真是精神可嘉。忽然间,老子感觉到有些 不自在。他知道,那是嫉妒,嫉妒一个比自己年轻20岁的年轻人, 对老子来说,这还是第一回。 他望着这个年轻人,只见他的双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强烈的 求知的欲望。但是在道家鼻祖老子看来,那无非是一种贪婪,这是 和道家凡事顺其自然的观念相悖谬的。于是,老子得出了这样的 结论:“蚊虫在我身边飞舞,是为了吸取我的鲜血;孔丘在我身边 出入,是为了偷取我的灵魂。”但是,这些话他没有告诉孔子。 孔子呢?现在迫切地想知道的正是关于灵魂的事,他想让老 子告诉她,该如何安抚逝者的灵魂:“老子,孔丘想知道是否应该 将父母合葬?” 老子答道:“死前同住一室,死后合葬一穴,合情合理。” “应该选定什么时辰为亲友出殡?”孔子很想知道,他年轻的 时候的行为是否合适。 “正确的时辰,不宜早,不宜迟,应该选在白昼,日落之后出殡 很不吉利。” “为什么呢?是否是因为夜幕遮住了亲友们悲伤的表情,意 味着对死者极大的不尊敬?”孔子是这样领悟的。 “不仅如此,夜间行走的往往是盗贼,为亲友出殡,是为了感 天地,泣鬼神,让死者的灵魂安息,因此尽可能要大白于天下,为什 么要偷偷摸摸呢?”老子这样答复孔子。 孔子回想了一下,给母亲出殡的时候,是大白天,不用说,那是 正确的态度了。 “老师,有必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吗?” “守孝三年,合情合理。父母在世,与儿女朝夕相处,倘若血 缘相似,气脉必然相通。一朝别去,虽说骨肉分离,但是魂魄相依, 非三年五载不能断绝。因此,守孝三年,不无道理,是合乎自然规 律的。” “请问老师,守孝期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骨肉分离,气脉断绝,必然会悲痛欲绝,势必导致:夫妻同房 无乐趣;新婚燕尔无情绪;行使公事有差错;大鱼大肉无味觉,因而 守孝期间忌婚嫁,忌荤腥,忌同房,忌当差,宜潜心调养,三年后,方 能恢复正常。” 孔子听后很高兴,他回来跟自己的亲友们说:“关于孝道,老 子和我不谋而合,倘若父母死后三年,做子女的仍然能够遵守父母 的道德规范,可以说是尽了孝道了。” 说实话,老子的话,有些深奥难懂,以后他的著作,更加证明了 这一点,他不像庄子那样飘逸浪漫;不像孟子那样善于说教;也不 像孔子那样诲人不倦。但是,当老子面对的是“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的孔子这个学生的时候,深奥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听 起来枯燥无味的教导,好比融化的冻土中,一颗幸运的种子,在孔 子的心中萌动;又好比冬季最后一场瑞雪,瑞雪过后,孔子的思想 开始萌发了。 虽然还没有著书立说,但是那时候老子的道家思想已经趋于 成熟了。就在孔子即将告别老子的时候,老子打算趁机向孔子宣 扬自己的哲学思想,于是他说:“大富大贵者,善送钱财;有仁有义 者,善送良言;我虽不富贵,但是我愿意冒充仁义者赠送良言。”老 子的这番话,使得孔子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于是他又深深地对 老子做了一个揖说:“愿听老师指点。” P5-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