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复兴中的精英缺位
上面的论述旨在指出启蒙主义鄙视、仇视传统习俗、节日的立场之荒唐。但很多知识分子却缺乏反思精神,在见证了诸多社会文化灾难之后,仍然坚持这样的立场。而这一点,也昭示了习俗在中国复兴的难度之高。
传统是代代相传的东西,大体上,它可以分为两部分:民间的习俗礼仪,及精英的思考和言说。用人类学的术语说,前者是“小传统”,后者则代表“大传统”。不过,这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一个传统的形成与维续,既依赖于民众不假思索的尊奉,也有赖于精英的引导、疏导。其具体途径,就是“内在的批评”。也就是说,站在传统的视角,用信奉那种礼俗的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将此礼俗导入理性的轨道。使之既能安顿人间秩序,又不至于损害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
二十多年来,随着国家权力的收缩,传统呈现出某种回归、复兴迹象,尤其是在农村。从理论上说,这种复兴是可取的。因为,一个社会秩序、市场秩序、法律秩序、乃至宪政秩序的维系,离不开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本能遵守。而这样的道德规范,总是蕴涵于传统性载体中,比如,宗教、礼仪、风俗。理性主义者曾经设想,可以凭空创造出新道德来。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为了给这种新道德开辟道路,他们首先致力于摧毁旧的信仰、习俗、礼仪、生活方式,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失范。当国家权力还具有强大控制力时,社会失范并不明显。一旦放松控制,个人自由,就变威了个人的放纵和胡作非为。当下市场秩序混乱、人际关系冷漠,正是当年强制性移风易俗的“非意图后果”。传统礼俗的复兴,可以为道德秩序的重建提供载体,道德秩序又是市场秩序和法治秩序的根基所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