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705353
  • 作      者:
    王林海著
  • 出 版 社 :
    同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同于纯粹讲书法的书,它视野宽阔,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以图说的形式从中国神话传说入手,在评说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字画、民居等物品的同时,梳理了中国书道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气象,在介绍中国书道的笔法、心要与精神的同时,揭示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可谓是一物一景皆见精神,一笔一划尽显风骨。让我们得以在一笔一划中体会自己民族的人文情怀,感应自己的本来面目,活出“象天法地”的中国人精神。本书图文并茂,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林海,书画家,鉴赏家,当代隐者,承继中国书道之法脉,“先生之教,继往圣,开来学,将有功于斯世也。”
     曾经在国内国外举办画展多次,近十年,沉潜于揣摩古人用心之道,避隐香山,终得心源。
     深深受益并识得中国文化的好,凝其心得,遂成此书,与读者分享。
展开
内容介绍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在《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中这样写到:“书道作为‘游于艺’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天地人生并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觉悟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写字不再只是写字
     拿起毛笔,不是为了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学习书道,修炼书道,变化自己的气质,陶冶自己的性灵。 由书进道
     为什么在唐代王羲之被奉为 “书圣”?那是因为我们认同并确信了书道是表达我们生命的一种语言,用它可以如实地呈显一个人的生命境界和人文情怀。“心正则笔正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是书道不移的精神。 书道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三皇五帝时期老祖宗从玉石中看到了天地与生命的气韵,在彩陶里第一次呈显出中国人的天地情怀与生命情怀,后来又在青铜、漆器、丝织品上实现它,并使之广大,更为精微。我们走过了这段漫长的道路,最终在魏晋形成了书道的自觉,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蔡邕、钟繇、王羲之,我们确信了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至此,书道代表了中国艺术最高的成就。
     书道对待观
     “心正则笔正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书道作为 “游于艺 ”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天地人生并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觉悟之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显然 “自然 ”这两个字不是指现象界,而是一言统摄天、地、人、道这四维的精神,用一句平常的话来表达就是:“自然 ”这两个字可以把它理解为 “就是这样 ”的意思。古人要用一管笔来拟太虚之体,其旨在于想通过一管笔统摄天地人生的精神,他们要让笔出乎自然,让笔决出 “就是这样 ”的天、地、人、道的精神。
     书中见人
     经、史、子、集,诗、辞、歌、赋,要“见人 ”;琴、棋、书、画,医、武、茶、香,要“见人 ”,在中国文化的画卷中没有一样东西是不要求 “见人 ”的。读《庄子》,字里行间读出的是一个超乎天地之外,入乎天地之内的真人。书中见人,见的是人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追求。 中国文化要求人从正心、修身做起,然后扩而广之,从一个家到一个世界,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持有的文化对待。在中国人的心中,如果人都做不好,其余的就别谈了。柳公权告诉唐穆宗 “心正则笔正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生命信念,一个生命的圆满是放在第一位的。书道的笔墨精神可以像老中医号脉一样,清晰地读出一个人的生命全境,这是中国艺术高明的地方,值得赞叹。
     ……
展开
目录
出版者言
自序 艺术是活出来的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孩童时代
上下五千年,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思接千载,目极八方”。这不是时空概念,而是承接古人的用心。过往的圣贤正是昨天的自己,开天辟地的不是盘古,而是昨天的我们。
五个故事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牛郎织女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力
会飞的中国人
刻在澡盆上的九个字
观岩画
观玉器
观彩陶

第二章 中国人的文化要求
中国人为艺,要求返璞归真,存赤子之心,它告诉我们一切“游于艺”的行为必须回到生命中来,回到那个当下存在的自我,否则便是在说谎、自欺、欺人。
艺就是无中生有
气质
风格
境界
精神
造字
心与物
取象知形
会意
诗性
变易与不易
发现“气”
青铜:气的舞蹈
漆器:韵的实现
丝绸:气韵生动
画:升华之道
中国画的精神
王羲之
王维
苏东坡

第三章 写字不再只是写字
拿起毛笔,不是为了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学习书道,修炼书道,变化自己的气质,陶冶自己的性灵。
由书进道

甲骨文
金文
秦篆
汉隶
唐楷
草书
行书
文房四宝




无用之用
书道对待观






执笔
运笔
布气
书道法要





书道心要




书中见人
王献之的故事
傅山的故事
黄宾虹的故事

第四章 从书道到安居之道
我们可以从书道世界里去感受古人的用心、感受我们民族的人文情怀。中国人的建筑也是一点墨化显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书道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移风易俗,中国建筑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诗性的安居
风水树
门脸
明堂
天井

花园
梁柱

回廊
水榭



青藤书屋

第五章 说说游学
中国人读万卷书而后行万里路,是要到天地间去读无字天书,“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天下”,把“文化”这两个字在自己的生命里激活,成就自己的生命精神。
师天地造化
致曲阜游学同行者的一封信
附录
书道十不、十要观
我的老师陈我鸿
陈我鸿先生的话
我的老师朱豹卿
朱豹卿先生的《冥思偶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