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感教学、体验教学、对话教学,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也存在,而且一直很受重视,比如私塾教育中强调的读、背就是一种感受、体验。当时小孩子对他读的那些文章自己并不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当初所记诵的内容就会有一定的体验和认识。新课标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需要创造出的新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个理念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不同,这个不同就在于它的个性化很强。比如写作,写作的过程就是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过程,是一项非常个人化的劳动,要想学会写作,就要从新课标所强调的自主写作的实践中做起。阅读水平要想真正提高,也必须加强个性化的阅读训练,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我觉得主体性的教学很能体现语文的特性,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准确、深入,我们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认识并贯彻主体性教学的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语文课缺乏语文氛围,过于强调跨领域学习、搞实践活动、让学生做考察报告等。语文课就是学语文,实践活动搞得再好也不行。另外需要讨论的就是教材模块和选修课的问题。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把语文分为五个模块,这样划定的依据是什么?凭什么说学生学了这五个模块的内容语文成绩就基本合格了?模块理论是从国外引进的,就数学、化学、物理这些学科而言有些东西可以分成模块,但语文是不适合划分的。再说选修,选修从教学实践层面看存在很大问题。比如某一课段单学诗词而某一课段只学小说,结果让学生感觉很厌烦。特别是诗词,连着学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感和排斥情绪,听课时无法保持兴奋状态。另外,选修教材的编选也没有充分的依据,为什么选这些不选那些?新课标列出的五个系列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高中语文教材今后恐怕很难再分必修和选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