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中单元的结构——醒觉、批判分析、表达<br> 课堂以醒觉、批判分析、表达创作为基本结构,如广告单元中,第一课节先以广告商标唤起学生对硬照广告的注意,以不同的问题区分商品的种类及特性,用意是可在不同商品中作比较,此为作批判分析第一步。分析电视广告环节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知识作课程选材,四个广告的相同处为食品广告,前三者有动听的广告歌、画面多姿优美,而以益力多广告的故事性较强,而所选的歌曲为辅助形式,非为广告创作的广告歌作一对比。工作纸为学生的创意表达部分,分别为广告硬照及故事版创作作结。类似的设计应用于流行曲/儿歌、电视及新闻的课堂,令学生熟习以相同的结构学习不同的课题。<br> 三、批判学习——学生已知及未知的知识<br> 批判部分主要透过拆解,明白传媒节目主要组成部分,如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故事矛盾及起承转合等,然后从不同剧集中,了解其相同及不同之处,以作比较。以广告为例,透过几个不同的饮品广告,比较其中以故事表达的商品及非故事表达之商品。学生的批判学习工作纸上以相同的项目(内容、产品/服务、广告歌、标语、商标、故事/非故事、气氛及正面讯息),解构不同广告的内容。此乃应用Sholle and S.Denski 1994年于Media Edu-cation and the(Re)production of Culture一书中论述,拆解传媒节目的必要和理由。拆解的必要,是令不同的传媒节目,能根据教师所定的教学目标及范围,相互比较,学生从而能摄取当中正面讯息,学会筛选。目的是令不明显的传媒影响元素,更有系统地呈现课堂(ShoHe and S.Denski,1994)。<br> 学生已知及未知的知识部分,以儿歌及流行曲的课节为例,整体课程以儿歌/流行曲运作录制流程、音乐版权范围、歌手宣传推广及形象设计等常识为未知的常识,熟悉的歌曲及歌手为已知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引起学习动机,未知的部分增强对已知内容的了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吸收(Buckingham,2003)。四、选材一生活经验及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Williamson曾于“How does gift number twenty understand ideology?”中提出,要令学生明白意识形态,或能作适切反思,必先从其生活经验开始(Williamson,1981)。所以选材是首要的功夫。以学生的生活知识作课程选材,笔者选择了维他奶、咀香园、太兴及益力多(30周年一夫妇篇)作解构分析。<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