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代的审美文化讨论中,虽然有学者明确提出“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亦有学者指出了审美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的局限性,但在大众文化的问题框架中思考审美文化却一度成为学界主潮。比如,有学者认为: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包括流行歌曲、摇滚乐、卡拉0K、迪斯科、肥皂剧、武侠片、警匪片、明星传记、言情小说、旅行读物、时装表演、西式快餐、电子游戏、婚纱摄影、文化衫等等。”这一定义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看,均与大众文化没有太多区别。详细分析审美文化为什么会等同于大众文化不是我这里论述的重点,但指出其中的一些征候却是必要的。
与19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文化景观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一方面,纯粹的‘审美’不断向普通‘文化’领域渗透弥漫于其各个环节;而另一方面,普通‘文化’也日益向‘审美’靠近,有意无意地把‘审美’规范当做自身的规范,这就形成两者难以分辨的复杂局面。”这种局面既可以看做审美的泛化,也是消费文化已然来临的种种前兆。但是,由于90年代中前期学界还缺少与消费文化相关的种种理论眼光,也由于学界中人因80年代美学讨论的熏染而延续着某种思维定势,还由于学界对大众文化的暖昧态度(其中既有批判之声,也有肯定之辞),所以审美文化一词开始流行,而它所指涉的对象也因上述原因或者变得含混,或者与大众文化区别不大。其间虽有学者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层面进行界定,但此一概念依然没有完全揭示出消费文化的本质特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