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视话语的重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62214
  • 作      者:
    石长顺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电视话语的重构》是作者近十年来电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论文选辑,包括电视基础理论研究、电视应用理论研究和视听新媒体研究三个部分。论文既有对电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又有对电视的公共性、文化性、叙事性和娱乐性等媒介特性的探讨,特别是对在信息全球化、视听新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如何应对、创新,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价值的新见解。
展开
作者简介
    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获第二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br>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万字。出版专著《电视传播学》、《公共电视》、《电视栏目解析》、《荧屏思索录》、《电视专题与专栏》、《电视新闻报道学》、《电视文本解读》、《电视编辑原理》、《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等。<br>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重点社科课题多项。两项教改课题获省人民政府一等奖。两部专著分别获全国和省级一等奖。七篇论文获一等奖,一篇论文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电视话语的重构》是作者近十年来电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论文选辑,包括电视基础理论研究、电视应用理论研究和视听新媒体研究三个部分。论文既有对电视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又有对电视的公共性、文化性、叙事性和娱乐性等媒介特性的探讨,特别是对在信息全球化、视听新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如何应对、创新,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价值的新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2.减少资金、规模问题给产业化运作带来的压力<br>    广电业产业化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中国广电业单靠自己的资本积累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化需要,依赖国家拨款贷款也不是长远之计。而剥离媒体的产业部分,组建公司,甚至上市,走股份制传媒之路,是快速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湖南电视业依靠电广传媒这个上市公司,在短短两年间,就迅速积累资金20亿元。湖南电广传媒的上市,拓宽了人们的思路,把广告、非新闻节目、网络这些部分从主体剥离开,集合上市,既避免了政治风险,又为集团产业化发展迅速积累了资金。充分利用好现有政策,极力拓宽融资渠道,开展资本运营,才是集团产业化发展的正途。<br>    广电业产业化还面临着规模经营问题。我国传媒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散、滥、差,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所以广电产业的出路还在于搞集团经营,规模化发展。<br>    集团化虽然使我们的广电传媒做大了规模,但这种“大”是相对我们过去而言的,同国际上的强势媒体、媒介“巨轮”相比,我们还是“小船”。跨地区、跨行业地收购、兼并、联合、重组是国际上媒介集团做大的手段,那么我们是否也能借鉴这种做法呢?实际上,国内的一些媒体已经有这方面实践,比如湖南电视业。但从当时情况看来,跨地区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因为我国上、下级台之间不是母子台式的网状结构,而是条块分割,这样上级台无法并购下级台,同级台之间也很难做到资本运营上的真正联合。当时地区电视台之间的联合都是单次性的,以活动为主的“联办”;而且因为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必须对电视传媒实行绝对拥有和控制,其政治属性和功能决定了媒体的主体部分不能、作为独立产业进入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所以集团规模的壮大受到很大限制。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电视基础理论研究<br>论电视传播的特性<br>一、即时现场传播<br>二、双重信息传播<br>三、荧屏人际传播<br>四、媒介兼容传播<br>五、线性连续传播<br>电视学的建构与研究路径<br>一、电视学的学科价值体系<br>二、电视学的学说理论框架<br>三、电视学的学术研究路径<br>现代电视传媒的文化转换<br>一、文化转换的形式<br>二、文化转换的内容<br>三、文化转换的实现<br>现代电视传媒的生态特征<br>一、现代电视传媒的全球化趋势<br>二、现代电视传媒的本土化生存<br>三、现代电视传媒的市场化运行<br>四、现代电视传媒的集团化发展<br>五、现代电视传媒的数字化影响<br>六、现代电视传媒的工业化生产<br>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运营策略<br>一、传媒品牌的构建<br>二、传媒品牌的运营<br>三、传媒品牌的延伸<br>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br>一、电视娱乐的变迁<br>二、电视娱乐的反省<br>三、电视娱乐的拯救<br>公共电视与公共领域的建构<br>一、传媒通过公众舆论影响公共领域<br>二、公共电视符合公共领域对传媒的本质要求<br>三、公共电视在我国公共领域建构中的作用<br>公共电视的公共文化服务诉求<br>一、公共电视的“公共。本质<br>二、公共电视的社会基础<br>三、公共电视的目标追求<br>公共电视的理念之争与模式选择<br>一、英国的公共电视理念<br>二、美国的公共电视模式<br>三、“公共电视”的中国化解读<br>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历史使命<br>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现实呼唤<br>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涵差异<br>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任务<br>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运行模式<br>电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与理论基础<br>一、电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br>=、电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br>三、电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br>中国电视理论的历史观照<br>叙事理论与电视<br>一、叙事学的发展<br>二、叙事学与电视:电视叙事理论研究的意义<br>三、电视叙事理论的体系建构和研究策略<br>电视收视语境与文本意义的重构<br>——评戴维·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br>一、自身话语影响着受众的电视解读<br>二、家庭收视语境中的性别服力关系<br>三、以“双重焦点”来分析收视行为<br>四、莫利民族志研究:质疑收视率<br>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br>一、电视涵化的线性模式反思<br>二、电视涵化的认知模式建构<br>三、电视涵化的批判模式转向<br>媒介话语的历史性超越与重建<br>——汶川大地震报道的电视话语分析<br>一、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进步<br>二、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实践性突破<br>三、电视媒介话语机制的“自反性”思考<br>电视新闻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br>一、营造公共话语空间,搭建主体性构建平台<br>二、建立能动的传、受关系,使受众成为创造性的接受主体<br>三、运用隐喻式手法构建认知,引导受众实现主体性构建<br>广播影视集团产业化运作的思考<br>一、我国广电业产业化运作应遵循的原则<br>二、我国广电业产业化运作的四大问题消解<br>三、我国广电业产业运作中的多元化经营<br>媒介产业化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br>——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br>一、我国媒介产权制度的现状——模糊产权<br>二、模糊产权成为媒介产业化过程中的最大阻碍<br>三、媒介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方法<br><br>第二编 电视应用理论研究<br>中国电视如何应对WTO<br>一、面对WTO:中国电视休戚相关<br>二、面对wT0:中国电视“四海扬波<br>三、面对wT0:中国电视“未雨绸缪<br>境外电视频道落地广东的调查报告<br>一、调查的基本情况<br>二、调查的现状分析<br>三、调查的理性思考<br>频道专业化:从理念到成功实践<br>一、跨越式发展<br>二、特色化经营<br>三、对象性传播<br>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br>一、财经电视的发展现状<br>二、财经电视的问题反思<br>三、财经电视的对策分析<br>从长沙女性频道的创办看电视策划<br>一、电视频道策划<br>二、电视栏目策划<br>三、电视节目策划<br>实证性调查报道在电视舆论监督中的独特效力<br>一、过程化的访谈:用事实说话的冲击力<br>二、一体化的展现:用镜头说话的感染力<br>三、戏剧化的记录:用故事说话的吸引力<br>电视新闻直播的探索与拓展<br>一、“没事找事”的题材开掘<br>二、化静为动的“穿越。直播<br>三、“点”、“线”结合的叙事结构<br>电视新闻直播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的感染力<br>一、同步的传播<br>二、零距的接触<br>三、过程的记录<br>“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br>一、“民生新闻热”的理论阐释<br>二、“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br>……<br>第三编 视听新媒体研究<br>附录A 我的电视人生<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