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了解典当与典当行
第一章 转换观念——走进典当
首先,让我从你脑海中“當”字形象的根源说起。其实很简单,给你几个提醒,你就知道这种形象是为什么了。
形象一:传统相声《当行论》
旧社会买卖人都得这样,是都这样吗?不,有一行,不讲服务态度,还专门儿气人;气了人,到时候你还得去找他。什么买卖呀,当铺。别的买卖您进门是花钱去啦,进当铺是拿东西找他要钱,他这劲儿就来啦。当铺是吃穷人,喝穷人,穷人不当人,说出话来气死人。
解放后,当铺这一行没啦。上岁数的知道,当铺的柜台有两米来高,这叫“压人一头”,他看你,低着头;你看他得仰着头。柜台为什么这么高哇?有道理,因为当铺说话气人哪,对方听着一上火儿,俩人吵起来啦,气急了你刚要打他,他往后一撤身儿,你够不着啦!那位问了:你怎么对当铺的事这么清楚啊?因旧社会艺人生活没保障,我经常去当当。
有一回呀,交房钱的日子到了,我没钱哪,交晚了,轰你搬家。没办法,把皮袄当了吧,等有了钱,再出点儿利钱赎回来。我这件皮袄,新做的,刚穿过两回,西口的筒子,瓦灰的面儿,连手工钱搁一块儿,一百多块呀。我想:少当俩钱儿,少当少赎嘛。拿到当铺里去了,往柜台上一递,他接过去把皮袄打开。我这皮袄要是偷来的,在他这儿就得犯案,甩甩皮袄,看看我,仿佛我们家不趁这么一件皮袄似的。看了半天才说话:
“当多少——?”
哎,当铺说话全拉长声儿,可能是天天吃抻条面吃的。
“当多少——?”
我一想:九成新的皮袄,少当点儿,我说:
“您给写二十吧!”
他冲我一乐:
“二十?干脆,不要!”
啊!不要还干脆干吗呀!
“别人不要,你的要,不要你的你跟我泡。”哎,这叫什么话呀?!
“您写二十吧!”
“十块。”
磨了半天,还是十块,十块我也当。当铺有个规矩,你当什么他全得褒贬,你当“金子”,他写“熏金”;你当“银器”,他写“潮银”,你当“丝绵”,他写“麻绢”;你当新衣裳,他写“油旧破补”。他一褒贬我这皮袄,气得我又拿回来啦。怎么?他褒贬得太不象话啦。
他一抖搂这皮袄:
“写……”
帐房先生一听,拿起笔来给写当票儿。该听这站柜的褒贬啦:
“写,老羊皮袄一件……”
我一听:怎么着?我那是西口筒子,大麦穗呀!又一想,老羊老羊吧,反正当什么赎什么,你也不能给我换喽。
“……老羊皮袄一件,光板无毛,虫吃鼠咬,缺襟短袖,缺拌短扣,没领子,没下摆,没前身,没……”
“哎,您拿过来吧,我当的是皮袄,照你这么写,等赎出来成小孩儿的屁股帘儿啦!”
多气人哪!
形象二:电视剧《当铺》
作品通过中国所特有的传统典当行业的巧妙视角切人叙述故事,通过德恒当铺大掌柜吴流芳的言行举止,将浓缩在典当行业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气节展现的淋漓尽致,凸显出了凝聚在典当行业内部中国传统的智慧和信念,中国人特有的执着和追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杰出儿女们“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气节与风貌。
《当铺》可说是对传统当铺形象的颠覆。
形象三:明人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南京有个姓陈的秀才因急需钱用,就以自己庄房做抵押,在开当铺的卫姓徽商那儿借银三百两,卫以三分起息借钱给陈,借期三年,但三年后,陈秀才没能还清本息,于是,他价值约千金的庄房就被卫姓徽商盘占了。
形象四:古代典妻竟然成风
古代的典当有一项特别的内容——典妻!典妻其实就是将妻子视同物品,拿去典当。早在南北朝时期,典妻就开始萌芽。由于连年战乱,赋税繁重,人们走投无路,只能将妻子抵押给别人好换点钱糊口。
唐朝是典妻的形成期。当时,被典当的妻子,到典主家中,与典主结为临时夫妻,任务是为典主传宗接代。唐代还有一种名为典贴的典当交易,那是出典人为偿还债务而将自己典当,充当奴仆或者给典主当妾。
不论是典妻还是典贴,被典的女性在典主家中与奴隶没什么不同,处境很悲惨,朝廷曾颁布法律禁止这样的典当,但民间又是灾荒,又是苛捐杂税,典妻典贴避免不了。典妻典贴蔓延开来,竟然成风,宋元明清各代都是如此。到民国才开始由盛而衰,新中国成立后,典妻才最终消失。
是不是有感触了?对,这些文艺作品伴随你我成长,再加上长辈的添油加醋的亲身经历的描述,就像一个人,不,是一群人天天在你耳边说“某某人不好”、“某某东西难吃”。于是乎,这个“當”字形象就在你的脑海里扎根了。
但我们抛开这些固有形象反向思考一下,既然典当如此之十恶不赦,那为什么它还能存在二千年呢?存在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你我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你我脑海里的“當”字形象是否就是当铺的全貌呢?你我不了解的当铺都还有多少?让我带你穿越时空隧道,寻找那些文学作品中不曾描述的当铺的片段吧,一起重新认识当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