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以印度为中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03092
  • 作      者:
    柳建龙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可借复本:1
收藏
作者简介
    柳建龙,1979年生,福建惠安人。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讲师。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08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福州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11月-2008年3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印度西孟加拉国立法科大学研习印度宪法;2010年年初获本年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和国际法研究所奖学金资助在该所从事宪法学研究。目前研究领域:宪法解释学、比较宪法、国家赔偿法。
内容介绍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以印度为中心》以我国学者较少关注的印度宪法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地介绍厂国内外研究印度宪法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脉络,着重梳理了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合宪性审查的历史,对印度最高法院进行宪法修正案合宪性审查的必要性、实定法基础、政治和经济基础、审查基准和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时,并对印度最高法院判断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所应遵循的原则作厂较为深入的学理分析。《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以印度为中心》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宪政道路和宪法制度为研究对象,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修宪权限制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与方法论基础。为国内的宪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拓宽了我国宪法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比较宪法学体系。
精彩书摘
    2.违反议会内部议事程序<br>    由于通常情况下,宪法只是规定修宪的一般程序,对于其细节并无具文,可操作性较差,为此,其实施尚需进一步具体化。就此而言,一般认为其议事所应遵循的程序,除明显抵触宪法者外,乃是内部事项,属于议会依自律原则应自行认定的范围,并非违宪审查机关审查的对象。②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议会内部程序中,有些规定亦具有重要的实体性价值,如采取何种投票方式,举手表决、匿名投票或者记名投票,议员,特别是反对党的议员发言权是否得到充分尊重与保护,是否按照有关规定举行听证程序等,其对于反映人民的意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以及所制定法律的民主性、客观性和正确性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意义上讲,一旦重大明显违反此类规定,亦应使修宪行为无效,并进而使宪法修正案无效,否则,则不仅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损害宪法的尊严,严重者亦可能导致宪法的破毁,使之形同具文。<br>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就宪法修正程序的有关规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主张:一是主张应当严格执行宪法有关修宪程序的规定,只要存在违宪情形即应宣告其违宪无效;与之相对;二是主张进一步将修宪程序进行分割,即一旦有权机关之修宪程序违反的程序,依照宪法本身的目的和规定,体现了重要的宪法价值,如人权保障价值,或者重要的宪法原则,如人民主权、分权原则和联邦主义之时,则应当宣布其违宪无效;但是倘若其所违反的程序并非具有重大的宪法上价值,则违宪审查机关应当对其他机关予以充分尊重,保持司法节制。③在此问题上。
目录
绪论<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研究现状<br>(一)中国内地的研究现状<br>(二)印度本国的研究现状<br>三、本书的结构安排<br>四、基本研究方法<br><br>第一章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历史<br>一、第一阶段:不予审查阶段<br>(一)Sankari Prasad案判决<br>(二)Sajjan Singh案判决<br>二、第二阶段:矫枉过正——宪法修正案=一般法律<br>三、第三阶段:基本特征基准的确立<br>(一)Kesavananda Bharati案判决<br>(二)lndira Nehru Gandhi案判决<br>四、第四阶段:基本特征基准的巩固与发展<br>(一)Minerva Mills Ltd.案判决<br>(二)Waman Rao案判决<br>(三)A.K.Roy案判决<br>(四)Raghunathrao案判决<br>(五)P.Sambamurthy案判决<br>(六)L.Chandra Kumar案判决<br>(七)Kihoto Hollohan案判决<br>(八)M.Nagara/案判决<br>(九)I.R.Coelho案判决<br><br>第二章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基础<br>一、审查的必要性<br>(一)修宪程序可能存在重大明显瑕疵<br>(二)修宪权的行使可能越权<br>二、审查的实定法基础<br>(一)宪法是最高法<br>(二)宪法修正案不是普通法律<br>(三)宪法的修正存在程序上的限制<br>(四)宪法的修正存在实体上的限制<br>(五)最高法院作为宪法“解释者”和“守护者”<br>三、审查的学理和实践基础<br>(一)学理基础:自然法学的复兴<br>(二)实践基础之一:“政治问题基准”的淡出<br>(三)实践基础之二:巴基斯坦的经验<br>四、审查的经济和政治基础<br>(一)印巴分治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失败的社会革命<br>(二)宪法上权力构造的失衡与调整<br><br>第三章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判断标准<br>一、基本特征基准的概念<br>二、基本特征基准的内涵<br>三、基本特征的界定标准<br>(一)特征基准<br>(二)宽度基准<br>(三)运行基准<br>四、基本特征基准的批评及其消解<br>(一)缺乏文本依据与宪法中潜在的证据<br>(二)不确定性与宪法解释<br>(三)侵害“基本特征”与分权制衡<br><br>第四章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原则<br>一、合宪性推定原则<br>二、限定性合宪解释原则<br>三、可分性原则<br>四、裁定后向适用原则<br>结论<br>参考文献<br>索引<br>后记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