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4003
  • 作      者:
    王建朗,栾景河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近代中外关系史源起于1840年,终结于1949年。自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各种势力在中国的深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的抗争。失败,反抗,再失败,再反抗,终于走向胜利。侵略和抗争的对立,无疑构成了近代中外关系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却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过程,从认识船坚炮利到兴办近代工业,从接受科学知识到接受政治观念,进而进行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发展过程,共同构成了中外关系发展的统一体。中国正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争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适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终于迎来了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上卷<br>传统思想对近代对外关系的影响<br>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br>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外交新体制的萌动:以中西“条约”为中心<br>试论外国军舰驻华特权制度的形成<br>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br>从帕米尔交涉看许景澄的界务谈判思想<br>关于中俄《天津条约》的两个问题<br>赫德与中英缅甸交涉<br>近代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考析<br>从清越通商交涉看清朝的外政运作机制<br>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br>——关于评判标准的初步探讨<br>日本佛教徒小栗栖香顶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1873~1876)<br>台湾事件中被遗忘的土牛线<br>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夕清政府的对日政策<br>简论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对华贸易<br>——以日本驻华领事报告所述为中心<br>奕诉在甲午战争期间外交活动的考察<br>庆亲王奕勖外交活动真相<br>——以义和团时期为中心<br>晚清地方视学制度建立的尝试<br>——以直隶省为例<br>近代华商联号企业的跨国商贸圈<br>——以香港为枢纽<br>护国战争与日本<br>上海总商会在华盛顿会议前后收回国权的主张和活动<br>民初国家认同的困境<br>——以1917年中国参战之争为中心<br>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华工与中国国际化及国家认同<br>1918年在华德侨处置案引发的中外交涉<br>下卷<br>民初美国广益公司与裕中公司对中国公共工程的投资<br>北洋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br>中国近代引水体制的民族化(1922—1938年)<br>——以海军部引水传习所为中心<br>北伐前后废约与国民政府的承认问题<br>日本与南京国民政府撤废治外法权交涉<br>从近代欧美农奴制解体到中国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兴起<br>论苏联“一五计划”对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br>日本的东方文化事业之发端研究<br>后藤新平的“文装的武备”论与东北统治政策的形成分析<br>王芸生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及其他<br>——以《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为中心<br>九一八事变前夕中日交涉留日学生问题探析<br>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官方对事变真相的调查<br>——汉森、索尔兹伯里东北调查纪实<br>30年代蒋介石的对日思维<br>——以《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一文为中心的考察<br>从汪伪政权国旗蠡测战时中日关系(1939—1943)<br>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br>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美战略合作<br>欧洲大战爆发与日法谈判<br>二战时期中英情报特工合作概论<br>奢侈的保镖?<br>——飞虎队的日常生活<br>战后初期国民党在台湾的“去殖民化”教育述论<br>从档案资料看“中美合作所”的性质<br>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br>略论二战及战后初期中法关系<br>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活动新析<br>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对国共关系的影响<br>合作与分歧<br>——战后旅大的中共与苏联关系研究<br>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对美政策再探讨<b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中外关系新史料概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