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代考课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4593
  • 作      者:
    常越男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常越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所助理研究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主要从事清代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满学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清代考课制度研究》是第一部有关清代考课制度研究的专著,内容涉及文官京察、大计、武官军政。作者利用丰富的档案文献资料,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考课制度的指导思想,确立过程、规划程序、运作特点及其得失,阐述了制约其发挥作用的诸因素。提示了在皇权专制官僚政治体制下,考课制度与皇帝、国家、官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对清代官僚政治、皇权控制、吏治整顿、满汉关系等问题也有简略明晰的评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章对考课制度进行宏观性的评析。清代考课制度作为国家机构人事管理、皇帝政治控制的重要制度,在清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特点。本章对清代考课制度的作用做出综合评估,分析考课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影响考课制度发挥作用的诸因素。
  占有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方能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的记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目前所存清代文献很丰富,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制度史,离不开官方所修政书。清代会典、则例等官方文献分门别类记载了文武官员考课制度的内容、程序和相关规定,是有关制度的法定性文本。《大清会典》共有五部,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朝所修。会典记载的是制度的框架,所载制度的时限是从开国之初截止到修书的日期。从乾隆时起,为解释、补充会典所记,增加了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三部,还有《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续文献通考》等。吏部等衙门在不同时期还颁布有关制度的相关则例,格式内容与会典相似,按条目分列各项条规,只是所载内容是修书当时所行制度,不追溯前代制度。本书所用则例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吏部的则例。此外,还使用了《八旗通志》、《钦定台规》等政书和《湖南省例》、《粤东省例新纂》等省例。由于政书记载的内容仅限于制度本身的条条框框,稍嫌简略,除此之外,本书还利用《清实录》、《清国史》等官书资料,展现各项制度的来龙去脉。
  档案史料是清代政治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也是本书征引的重要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吏部档案·考课类》、《内阁黄册·考绩类》、《内阁吏科题本·考绩》(缩微胶卷)等档案材料中保留了不同时期考课的文册、执行结果,对研究考课的具体实行情况非常有价值。由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刊行的档案史料,如《康熙起居注》、《雍正朝起居注册》、《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乾隆朝上谕档》、《乾隆帝起居注》等档案史料都在文中大量使用。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有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京察的大量履历册,包括满官、汉官、笔帖式等,这对研究京官考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书还广泛搜集清代私人文集、笔记中的资料,从中发现清代人对考课制度的理解及相关评价。
展开
目录
代序 制度、制度史与清代政治制度特色
绪言
一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 以往研究的学术概述
三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与征引文献
第一章 考课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古代考课制度的流变
第二节 清代考课制度的形成
一 官员历俸三年考课——考满制度
二 全体官员定期考课——京察、大计、军政
第三节 制度确立的准则
一 沿袭明制,加以变通
二 简易化原则
三 反对虚文,重视实效
四 满汉互异与满汉一体化

第二章 京官京察
第一节 考察的基本规制
一考察机构
二考察范围
三考课之法
四文书格式
第二节 考察的标准与奖惩
一考以“四格”
二纠以“八法
第三节 自陈程序
一 康熙年间的自陈
二 雍正年间的自陈
第四节 列题的确立与实施
一 “举贤自代”制度的尝试
二 自陈制度的废止
三 列题确立
第五节 引见制度
一 三品京堂的引见
二 四、五品京堂的引见
三 五品以下京官的引见
四 一等官员的引见
五 二、三等官员六十五岁以上者引见
第六节 会核的程序与结果
一 应留三个考等人数分布
二 应留官员考等分布
三 应留各考等人数变化
四 等次变更
五 应去官员

第三章 外官大计
第一节 考察的相关规定
一 考察机构与方式
二 考察范围
三 大计造册
第二节 考察标准与考等
一 大计“四格”
二 大计“八法”
三 考等实施
四 大计与日常考成
第三节 卓异官
一 卓异的标准与卓异典型
二 列入卓异范围的调整
三 附荐卓异制度的执行与废止
四 卓异定额
五 卓异引见
第四节 平等官员
一 分等的依据
二 各等人数分布
三考等的变化
四 考等的职位分布
第五节 “八法”官员
一 “八法”各款项释义
二 “八法”(“六法”)各条目比例分布
三 职位分布
四 处分与引见

第四章 武官军政
第一节 考核的基本规制
一 考核机构与方式
二 考核的范围
三 考核的造册
第二节 考核的标准与奖惩
一 军政“四格
二 军政“八法
第三节 自陈制度的确立与废除
一 自陈的范围
二 自陈的实施
三 制度的废止
第四节 军政的考等
一 军政卓异
二 平等官员
三 八法官员

第五章 官僚体制下的考课制度
第一节 考课制度的特点
一 原则明确,标准清晰,重视实效
二 详定考察等第,对一些考等的人数比例和职位的限定
三 加大皇权对考课的掌控引见成为考课的必定程序
四 体现“首崇满洲”的政权特色
第二节 考课制度的作用
一 激劝群僚,擢拔人才
二 对供职官员的劝惩
三裁 汰不适官员,澄清吏治
第三节 考课制度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 定期考课受到冲击
二 举劾公平性失衡
第四节 制约考课制度的诸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