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就是诸侯要定期朝觐天子,并向天子陈述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这种述职很多时候其实是周天子控制诸侯的一种手段,因为分封制明确规定诸侯的义务中就有定期朝觐这一条。后来的汉朝将一点学习得很好。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说: “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当然,诸侯在履行义务、定期朝觐的时候,总不能喊完几句表示忠心的话后就告退吧,多多少少还是要讲一讲自己的政绩,以讨天子的欢心。故东晋的袁宏在《后汉纪·光武帝纪论》中云:“诸侯述职,必以山川为主。”自西周始创后,述职这种官员考核方式被以后历代所继承,如宋代的历纸、明清的自陈等等,直到今天还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述职的对象、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而已。
述职只是对诸侯的定期检查,诸侯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封地里活动,因此为了控制诸侯,西周还在各诸侯国设置“三监”进行监督。《礼记·王制》日:“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对此,清朝孙希旦在《集解》中进行解释“方伯之国设三监,经传皆无其事,而惟见于此篇,既使为方伯,而又立为三监,以窥伺其动静、牵制手足,此乃示世猜防之习,曾谓先王之世而有足乎。”这种方式也是自西周开始。武王伐纣灭商后,虽留下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并将部分原商朝王畿土地分封与他,但武王还是不放心,又将原商朝其他土地封为两国,由管叔和蔡叔控制,并令霍叔担任武庚封国的相进行监督,谓之“三监”。后来西周就将这种形式扩展到所有的诸侯国,加强对他们的监控。另外,鉴于管叔、蔡叔与武庚勾结发动叛乱,周王还时不时地会派官员到各诸侯国明察暗访,以防止“三监”与诸侯同流合污,这成为了后来封建王朝钦差大臣制度的起源。
夏、商、西周三代尤其是西周时期,基于分封制与宗法制之上,对诸侯国进行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看其是否遵守应尽的义务,如服从命令、纳贡等。西周初年,武王在灭商两年后病逝,其幼子周成王即位,其弟周公旦摄政,结果引起管叔、蔡叔的不满,纣王之子武庚乘机拉拢他们发动叛乱,以图复国。周公历经三年,终于平定了这场叛乱,还乘势灭掉了东方参与叛乱的数国,史称“周公东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