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为超拔群类(开元六年)、拔萃(九年、十三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四年、天宝八载)、茂才异等(开元十年)、贤良方正(开元十四年、天宝元年)、多才(开元二十一年)等超拔之科;
其四为高才沉沦,草泽自举(开元十五年)、才高未达、沉迹下僚(十七年)、高蹈不仕(天宝四载)、风雅古调(六载)等。
其五为王霸、牧宰(开元二十三年)、博通坟典、才可宰百里(天宝十载)等理人之科。
此外,还举行过一次洞晓玄经科(天宝十三载)。
在这几类科目中,文学之科主要集中在开元五年至十年之间,韬略之科主要集中在开元九年至十五年间,而在开元十三年至二十三年间,则主要是拔萃和才高未达一类科目。至天宝年间,制举主要集中在天宝元年和天宝十三载,其他时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科目,也没有选拔出什么突出人才。
玄宗开元五年至十五年期间,制举以文学之科和韬略之科为主。这是与玄宗在开元之治逐步形成后,锐意于文治武功相一致的。开元中年又连续几次以才高位下、沉迹下僚为科名,则是为了协调地主阶级内部的某些关系。天宝年间虽然平均年科次与开元时相近,但平均1.7 年进行一次,仍低于开元时1.3 年一次的水平。除天宝三年和十三载有文词秀逸、词藻宏丽和军谋越众等科,其他年代分别为博学宏词、高蹈不仕、风雅古调、拔萃、博通坟典、才可宰百里等科,没有显示一个集中的主题。这与天宝年间李林甫当政,主要是以吏干来选拔官员,也有密切的关系。
开元、天宝时期设科的这种情况说明,开元前期,玄宗虽曾想通过制科来选拔一些经邦治国、明于韬略的人才,但由于神龙以后,文学取士成为主要的潮流,因此,除了选拔出王翰、孙逖、达奚殉、苗晋卿等文士外,并没有选拔出什么杰出的政治人才。而随着开元之治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矛盾的迅速发展,开元中年以后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