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铁与血:古代中国的权力与阴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64382
  • 作      者:
    曹英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恐怖政治;杀戮政治;买卖政治;制衡政治;愚民政治;媚欺政治;帮派政治;金钱政治;小吏政治;韬晦政治…… <br>    64则古代官场权术谋略小故事,让你身临其境,破解古代官员的升迁秘典;64个精心点评,让你穿越数千年,一览古代官场文化的媚、奸、狠、退、进。
展开
内容介绍
    《铁与血:古代中国的权力与阴谋》是一本探讨传统中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书,主要侧重于政治谋略运用的剖析。具体的时空限制,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尤其是1911年前的中国。介绍了恐怖政治;杀戮政治;买卖政治;制衡政治;愚民政治;媚欺政治;帮派政治;金钱政治;小吏政治;韬晦政治等中国古代政治谋略。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个人资质、起事动机上找到理由后,在火拼对手、减少反抗的阻力、争取民众的支持、震慑对手等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旦在适当的场合、在适当的人群、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布这样的信息,更能起到“一呼百应”的奇效。<br>    如果登上帝位、成为天下第一人后,如何利用权力控制臣民又是一门学问。在传统中国,政治统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权力行使的对象较为直接,所谓统治的直接对象可以笼统地划分为两者,一是民,一是臣,即两种政治关系,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帝王的政治权术也主要在这两者上下工夫,尤其是后者,成为所谓“帝王术”的核心内容。<br>    如何治民,首先涉及对百姓的认识,即百姓本性是什么、百姓到底有多大作用、百姓在惹急了的情况下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关于百姓本性的问题,也是人性假设的问题。在专制社会,一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设,即现存地位的差别就是区分人性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所谓身份社会就是这个意思,以前在中国还流行过这样的顺口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话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是中国的流行话语、享有政治霸权的,可见这样的思想一直广有市场。所谓现存地位,一是政治地位,说白了就是官大官小或者光头百姓,官大就意味着道德品质高尚、就是人们道德楷模,这种以权力绑架道德、由道德附庸权力的思想,又在文化理念上得到了合理的圆融,书读得多就可以改善道德,书读得好就能够提升品质,于是“学而优则仕”,是说书读得好、道德变得高尚,获得官位理所当然。普通百姓当然就没有什么道德,是一般的群氓,是一群乌合之众。对于这样的后知后觉者,官员作为道德的榜样,有义务、有能力也有责任来管理、教育、启蒙、改造他们,高高在上的人性假设使得官员占有资源得到了解释,获得了必要的合理性。
展开
目录
    绪言 权力与阴谋<br>    第一章 皇帝不好当<br>    喋血西燕<br>    西燕王朝,这个被历史学家忽略的部落王国(正史十六国不记此国),在其存在的9年时间里,七易帝王,且个个均被杀死,无一善终,是分裂战乱时期帝王残酷、血腥更替的典型例证。<br>    <br>    掩人耳目的“清君侧<br>    发动兵变,以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置巨大的政治风险于头颅之上,决非赤胆忠心,仅是为了靖难朝廷,清除贼臣,为国除害;只不过是以此为借口,减少夺权上台的阻力,在“合法”借口下较为顺当地达到兴兵目的:一旦攻入都城,逼近皇宫,皇帝宝座近在咫尺,“奸臣”除灭只需屈指吹灰之力,这时候兵锋所向绝不是这些阶下之囚,而是昔日恩主、落难的帝王。“清君侧”是专制中国手握重兵的亲王与大将常见的兵变方式,自汉至明,两千多年历史均未断绝过。<br>    <br>    士族当权的东晋<br>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是历史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帝王与群臣关系较为相得、融洽,虽然昏君不少,但皇帝待群臣相对来说不是很刻薄。赵翼曾说:“两汉之衰,但有庸主,而无暴君,亦家风使然也。”到了魏晋时期,王朝政府的控制力渐渐超过了皇帝,皇权下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了东晋时期,出现了君臣共治的局面。<br>    <br>    暗杀帝王<br>    一朝一代帝王死于非命,倒是历代王朝均有,但是一姓王朝所有帝王均非正常死亡,则是不多见,前面所举西燕举国大分裂时期,战祸不已,乱臣贼子铤而走险是平常之事,倒也说得过去,但强盛的隋王朝却也是五帝均不得好死。叫人有些捉摸不透了。<br>    <br>    第二章 恐怖政治<br>    明朝西厂的兴与废<br>    特务政治是专制独裁发展到极致的标志之一。皇帝的坚决支持,奸佞的交相作恶,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的密如蛛网的密探、走狗,穷凶极恶、惨无人道的酷刑,莫不让人谈虎色变。特务政治,在传统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至少在汉武帝时代,就有很多的侦缉在大街上进行暗夜侦查,进行秘密控制大臣的行动在明朝更是成为堂而皇之的政府行为。<br>    <br>    武则天重用酷吏奠定武氏江山<br>    索元礼通过武后的面首冯小宝顺利走上政治舞台,从而名骇天下。他发明残酷的刑具、不择手段地捕获“猎物”。凡是酷吏,总是皇权的牺牲品,从告密起家的索元礼,被人告发,被武后诛杀。<br>    <br>    中国第一大特务头子<br>    来俊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泛应用特务政治的大特务头子,这个集流氓、赌棍、恶霸、贪官污吏于一身的告密团伙,有组织、有纲领、有领袖,当然还有臭名昭著的《告密罗织经》。<br>    <br>    汉武帝捕风捉影<br>    西汉王朝进展到武帝刘彻时期,呈现强盛局面,但自古以来雄主之朝,子孙多祸,宰相多难善终。汉武帝在位54年,竞废12位丞相,其中3人免职(窦婴、许昌、薛泽),2人有罪自杀(李蔡、严青翟),3人下狱处死(赵周、公孙贺、刘屈氂),仅田蚶、公孙弘、石庆、田千秋4人得以善终。<br>    <br>    楚庄王的辨奸术<br>    楚庄王3年不理朝政,一味饮酒作乐,淫逸无度,还严禁群臣议论政治、劝谏君主,实际上他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良臣和智臣。三年不飞,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br>    <br>    第三章 杀戮政治<br>    崇祯皇帝杀人立威<br>    崇祯皇帝自谓一代雄主,只是生不逢时而已,但后代多以暴君视之。他就以滥杀、虐杀大臣为突破口,时刻动用皇帝至高无上的皇威,以增加对群臣的控制力,甚至亲自赤膊上阵,廷杖大臣。<br>    <br>    刘瑾被杀3357刀<br>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无法逃避的弱点,家族的亲情,又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在诛杀九族之后,再施以求死不得、活命不能的刑罚,再刚强的汉子也会颓然倒下。凌迟之刑,就是对活人躯体进行慢性切割、剖腹、斩首而后零卖的千刀万剐的酷刑。刘瑾就被处以3357刀的处罚。<br>    <br>    后赵政府对自己家人大开杀戒,<br>    以暴易暴、兄弟残杀、王室内乱,是后赵这个残暴政权的最大特色。叔侄、兄弟大开杀戒,互相开展灭门计划,杀人手段也是惨绝人寰<br>    <br>    隋朝两代政府诛杀功臣为灭门埋下伏笔<br>    昏君、暴君喜爱诛杀功臣,是历代史书经常描述的话题,但雄主、明君杀戮功臣大将,也是决不留情。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给残暴、无道作出了鲜明的注脚,也为隋王朝的崩溃和覆灭埋下了种子。<br>    <br>    朱元璋嗜杀功臣成性<br>    朱元璋嗜杀功臣,在专制帝王中首屈一指。“胡惟庸、蓝玉事件”使曾在一起打江山的臣将死亡殆尽。特别是李善长、刘基的惨死,使朱元璋凶残好杀的本性暴露无遗,让人多生感慨。<br>    <br>    第四章 买卖政治<br>    李斯成为利益诱惑的俘虏<br>    利益的引诱,不仅是权力、地位、名望、土地、美女的交相实施,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威权与重利双管齐下。李斯面对野心勃勃的秦二世及赵高,在官爵、权力与法律、道德的取舍面前,作出了追逐荣华富贵做仓中之鼠而不做厕中之鼠的抉择。<br>    <br>    韩信贪利因小失大<br>    贪图小利的大将韩信,对刘邦提出了非分的要求,此时正是刘邦与项羽决战的非常时期,这份要挟使无赖出身的汉王暴跳如雷,萧何、张良等几个谋士却悄悄地给刘邦出了个好主意。<br>    <br>    施惠赏赐要注重姿态<br>    施惠赏赐,不仅仅看恩赐的多少、轻重,还必须注意赏赐的态度,决不能简单了事,给人以嗟来之食之感,引起逆反心理,从而适得其反。<br>    <br>    法外之恩往往会得到意外的回报<br>    一个将领对爱妾的调戏,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可能是杀人立威、显示君权的大好机会,楚庄王以其帝王的“量度”遮掩了这位风流将军的罪过;秦穆公不以爱马为念,收到了人心的回报。法外之恩往往会收到难以预料的报答。<br>    <br>    不计前嫌、不报旧恨是成功帝王的必备胸怀<br>    不计前嫌、不报旧恨,以伪装的仁义、诡秘的道德、诱人的功名,使过去的仇敌成为今日的得力助手、成就帝业霸业的死党。齐桓公面对管仲一箭之仇,听从军师鲍叔牙的规劝,不计前罪,以其为相,终于得到丰厚的回报。<br>    第五章 制衡政治<br>    第六章 愚民政治<br>    第七章 媚欺政治<br>    第八章 帮派政治<br>    第九章 金钱政治<br>    第十章 小吏政治<br>    第十一章 韬晦政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