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1.60%上升到2000年的2.06%,到2008年为2.38%,发展速度可谓缓慢,但是,其占科教文卫支出的比例更是从2000年的15.06%,下降到2008年为12.50%,政府公共财政在科教文卫的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投入,教育不增反降,难以体现出教育事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核心功能地位。根据以前的相关规划,上海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到2010年应该为4.5%,到2020年则希望能提高到5%。但是,从前面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很难实现这个理想目标。因此,上海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投资教育培训事业这项工作,在资金投入上舍得花本钱,在提高效益上要能下狠劲。不然,上海也会出现新加坡的困境——“人力资源是最大资源,而这个资源也不得不依赖进口”。同时,上海在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中要注意公共财政均衡化的原则,注重提高覆盖面;在增加公共财政对培训投入中,要注意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政府单一投资为主向“以公共财政投资为龙头、社会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人力资本投资体系转换,在上海逐步形成投资“人才、项目、基地”的联动格局,大幅度提升上海公共财政向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应。
第四,通过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支持,加强对“金融”、“航运”两大产业紧缺急需人才的开发。
2009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目前,上海所拥有的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施建设和洋山港国际航运中心的设施建设都是国际一流的,但缺少的就是人力资源的配备。金融和航运这两类人才在全球范围都是紧缺人才,面对严酷全球竞争现实,这两类人才都需要上海花大力气才能引得进,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好。要抢占这两个产业的人力资源制高点,政府公共财政要把投入物力资本开发转移到投入人力资本开发上来,积极培养国内一流的产业人才,并通过户籍、住房、税收、教育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的产业人才。可以通过“引进”为主,兼顾“培养”的方式,组建“领军”式的金融领导人才、职业型的金融经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宝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