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就业60年:1949-200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580573
  • 作      者:
    赖德胜,李长安,张琪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就业60年(1949-2009)》主要围绕60年来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发展战略演变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就业形势的特点与难点,以及该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全书共分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计划经济形成与“全面就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就业波动、劳动力市场初步建立与城镇就业、和谐社会建设与积极就业政策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发展战略看,中国开始从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向社会经济科学、和谐、全面发展转变,中国开始谋求建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之问、人与人之问和谐共处,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层面,对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都进行了论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2003年10月2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详细的要求和安排。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r>    在此期间,中国的人口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增多,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二是青年人口就业问题突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由于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等原因,自2003年以来,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就业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就业是中国发展战略的主题<br>一、就业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br>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发展特征和成就<br>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变迁特征和就业制度改革<br>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统包统配为特征的就业制度(1949-1978)<br>二、以效率优先为取向的就业制度改革(1978-2001)<br>三、以公平、和谐为核心的就业新时期(2002-2009)<br>第三节 新中国60年就业战略的目标选择与经验总结<br>一、就业目标从“全面就业”转向充分就业<br>二、主要经验和教训<br>本章小结<br><br>第二章 计划经济形成与“全面就业”制度确立<br>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背景与就业战略<br>一、就业战略的社会经济背景<br>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就业状况<br>三、全面就业战略的特点<br>第二节 大规模失业与“两结合”就业方针<br>一、大规模失业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br>二、反失业政策和”两结合”就业方针<br>三、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br>四、2.4反失业措施与“两结合”就业政策评价<br>第三节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就业结构转变<br>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就业政策<br>二、就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征<br>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就业政策评价<br>第四节 “全面就业”制度的初步确立<br>一、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br>二、“全面就业”制度的初步建立<br>三、城乡分割就业制度的雏形<br>四、“全面就业”制度评价<br>本章小结<br><br>第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就业波动<br>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就业波动<br>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就业战略<br>二、就业的数量波动和结构变化<br>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就业波动的制度背景<br>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br>二、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特点<br>三、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就业波动<br>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就业波动的触发机制<br>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放乱收死”的中央与地方关焉<br>二、中央、地方权力转移与就业波动<br>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就业波动的缓冲机制<br>一、“下乡上山”运动<br>二、“大跃进”运动的冲击<br>三、从精减职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r>四、“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br>五、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br>本章小结<br><br>第四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br>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背景与就业战略<br>一、就业战略的社会经济背景<br>二、农村就业状况描述<br>三、农村就业战略导向<br>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劳动力释放<br>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影响<br>二、劳动力释放的情况与测算<br>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释放的评价<br>第三节 改革开放政策与乡镇企业发展<br>一、乡镇企业发展的背景<br>二、乡镇企业的就业效果<br>三、乡镇企业的就业问题<br>四、乡镇企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评价<br>第四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变迁<br>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变迁<br>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br>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果<br>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br>五、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评价<br>本章小结<br><br>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初步建立与城镇就业<br>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就业战略的转变<br>一、就业战略的社会经济背景<br>二、城镇就业状况描述<br>三、城镇就业战略特点<br>第二节 青年就业与“三结合”就业方针<br>一、知识青年返城就业与青年就业压力<br>二、“三结合”就业方针的产生及其内容<br>三、“三结合”就业方针解决就业的效果评价<br>……<br>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就业市场化<br>第七章 和谐社会建设与积极就业政策<br>第八章 未来就业形势与就业战略的选择<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