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城乡基层组织体系重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76349
  • 作      者:
    徐汉国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乡政村治格局的确立和集体企业改制导致城乡基层公共领域扩展,而原有的基层公共组织并没有多少改进,致使所耗费的社会资源不足以弥补私人价值的损耗从而出现基层公共治理的内卷化。其原因是城乡社区公共组织并不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而是个连体婴。这个连体婴只有一个身子却长了两个脑袋。既是政治组织,也要靠市场来度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城乡基层党组织为主体的组织体系,这种组织的权力边界并不严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过变异,要么是公共企业性质的人民公社,要么是营利性的公司结构。
  因此,必须对基层公共组织做外科手术,使它的边界清晰地分为两个相互关联但又不从属的组织,一是执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共组织,二是发展和管理经济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解决公共管理内卷化的根本出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乡村集体企业的改制所带来的变化
  乡村集体企业的改制所带来的去政治化与去社区化,对农村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有的乡村社区整合方式、乡村干部核心的社会结构,以及社区的公共生活都面临着新的转型。
  毛丹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基层组织的分析非常经典,下面就是对毛丹的分析所作的简要概述。
  毛丹把后苏南模式和后温州模式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新经济产生两种基本倾向:一是原乡村集体企业出现去政治化和去社区化;二是资本的权力化。
  他认为苏南模式的核心有两点:一是社区共有制;二是乡村干部核心的社会结构。只有在社区共有制的前提之下,乡村企业才有义务、有可能承担基层政权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要求。随着集体产权的解体和明晰化,社区共有制逐步衰落。乡镇企业无须再对乡村集体承担义务,它面对的只是一个个分散的股东(村民)。社区共有制的衰落实际上意味着原来那种乡村社会主义的集体传统发生了转型;而去政治化,所必然导致的干部核心社会结构的解体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1.乡村干部核心社会结构的解体
  所谓干部核心社会结构,主要是从村企同构和社会分层的角度来阐明的,在苏南模式改制之前,乡村干部不仅具有组织资源上的优势,而且同时具有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上的优势。干部核心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分层上的科层化倾向,也就是说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不仅是高度重合的,而且其权威的高低也基本上与科层制体系相重合。干部核心社会结构的解体,一方面使村庄内部的精英发生了分化,使村民们拥有了更多的流动选择,同时它破坏了原集体经济之下社区再分配的原则,实际上预示着村庄内部、企业内部分化的加剧。二是村企的利益开始分化,成为两个具有各自相对独立利益的实体。村企利益的分化不仅使党委或支部书记一董事长、村长一总经理的村企同构格局解体,而且使村庄在协调村企关系、村庄外部关系以及村庄内部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一定的真空。
展开
目录
1 导言
1.1 静悄悄的革命
1.1.1 基本事实
1.1.2 城乡社区公共领域的扩展
1.2 公共管理的内卷化
1.2.1 内卷化的内涵
1.2.2 公共管理内卷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1.3 城乡社区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有机集合
1.3.1 城乡社区的构成
1.3.2 城乡社区的性质
1.4 公共管理在于创造公共价值
1.4.1 失地农民和“无农”村如何发展
1.4.2 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流动人口
1.4.3 如何重塑社会资本与信任
1.5 分析单位
1.5.1 李培林的疑问
1.5.2 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区别
1.5.3 组织的边界
1.5.4 基层组织的涵义以及它的变迁
1.5.5 基层组织是个连体婴
1.5.6 基层组织作为研究单位
1.6 方法与资料
1.6.1 研究方法
1.6.2 资料来源

2 从村庄自治到社区发展
2.1 村庄自治的研究
2.1.1 乡政村治的研究与探索
2.1.2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途径
2.1.3 张静的反驳
2.1.4 制度主义的视野
2.1.5 治理和善治研究
2.1.6 小结
2.2 社区发展研究
2.2.1 社区研究
2.2.2 小结
2.3 理论模型

3 公共组织理论研究与实践
3.1 西方公共组织理论与实践
3.1.1 传统公共组织理论
3.1.2 政府再造理论与实践
3.2 我国的政府改革实践与理论
3.3 小结

4 基层组织的公共治理结构
4.1 引言
4.2 社区公共组织的目标
4.2.1 公共产品的定义
4.2.2 社区公共产品的分类与特征
4.2.3 社区公共产品的判断标准
4.3 社区公共组织的治理结构
4.3.1 社区组织的内部结构
4.3.2 委托-代理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3.3 公共治理结构:一种象征性契约
4.4 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4.4.1 “一事一议”的困惑
4.4.2 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缺陷
4.4.3 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4.5 小结

5 对两种社区公共组织体系的分析
5.1 作为公共企业的人民公社
5.1.1 人民公社的组织目标
5.1.2 人民公社的治理结构
5.1.3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
5.1.4 人民公社的绩效
5.1.5 南街村的未来
5.2 作为营利性公司的社区组织体系
5.2.1 基本概况
5.2.2 市场情形下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5.2.3 市场情形下的组织结构和绩效

6 中国城乡社区组织体系的重构
6.1 城乡社区管理的目标模式
6.1.1 城乡社区管理的目标定位
6.1.2 建立社区体制的依据和原则
6.1.3 社区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6.1.4 城乡社区内部结构与职能
6.2 目前城乡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6.2.1 目标定位不明确
6.2.2 城乡社区组织并不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6.2.3 目前存在的社区管理模式没有突出基层组织的主动性
6.3 重构城乡社区的组织流程
6.3.1 重塑社区组织流程的基本思路
6.3.2 重构后的社区组织机构和职能定位
6.3.3 核心问题是处理乡镇(街道办)与村委会(居委会)之间的关系
6.3.4 实现社区党政权力对接
6.3.5 探索社区公共治理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6.3.6 建立和形成新的社区管理理念

7 高井村社区管理实践的剖析
7.1 高井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7.2 高井村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7.3 高井村社区管理的基本特征
7.4 高井村社区管理的成功经验

8 高井村组织业务流程的转换与组织体系的重构
8.1 原有村组织的优化
8.1.1 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8.1.2 原有职能的转化
8.1.3 新职能部门的设立
8.2 NGO的兴起
8.2.1 非公经济企业协会
8.2.2 老年志愿者协会
8.2.3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8.3 小结

9 创造公共价值
9.1 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9.1.1 “50米路60人扫”
9.1.2 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供给因素
9.1.3 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需求因素
9.1.4 高井村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实践
9.1.5 高井村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两大特色
9.1.6 高井村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启示
9.2 有效引导和管理流动人口
9.2.1 引子
9.2.2 高井村辖区流动人口特点
9.2.3 高井村有效管理流动人口的实践
9.2.4 高井村流动人口管理的启示
9.3 社会保障
9.3.1 失地农民最需要什么
9.3.2 高井村建立社会保障的实践
9.3.3 高井村社会保障模式的启示
9.4 现代公共卫生
9.4.1 高井村卫生公共体系现状
9.4.2 高井村构建公共卫生村的思路和实践
9.4.3 高井村建设现代公共卫生村的启示
9.5 拆迁及拆迁后的管理问题
9.5.1 拆迁现象引人关注
9.5.2 两种不同的拆迁方式及其后果
9.5.3 小结

10 社会资本的重塑
10.1 社会资本的内涵
10.2 高井村重塑社会资本的实践
10.2.1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本质
10.2.2 正式组织是构筑社会资本的桥梁
10.2.3 民间组织是社会资本的根基
10.2.4 社会资本需要潜移默化来实现
10.3 社会资本所体现的公共治理理念
10.3.1 社区组织管理所形成的价值理念
10.3.2 社区居民整体行为的价值理念
10.3.3 制度理念
10.4 小结

11 政策建议
11.1 加快城乡基层组织改革,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11.2 强化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
11.3 建立社区建设的经费投人机制和多元合力机制
11.4 积极引导和培育民间组织,重塑社区社会资本
11.5 发展和培养社区管理人才
11.6 树立城乡社区管理新理念
11.7 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城乡社区有效的管理模式
结束语:历史能倒转吗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