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代表谁?——选民与代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70811
  • 作      者:
    邱家军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随着一声追问一起走入选民与代表关系的界,捧着一颗丹心共同探讨选民与代表关系的未来。
展开
作者简介
    邱家军,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首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获得者,已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主要从事比较议会与代议制度、选举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按照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的运行逻辑,代表的基本属性必然体现为“代表选民议事”、“代替选民监督政府”和“代为选民服务”。公权授受的逻辑理则要求受权者必然对授权者负责,惟其如是,才能构建顺畅的委托-代理政制框架。<br>    借助政治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选民与代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发现代表是一个“多重代理的角色集”,即代表集政党代理人、国家代理人、法律代理人、政策制定者与民意代理人于一体。代表这种“多头负责主体”的角色既遮蔽了其应有的基本属性,又成为他们选择规避风险和政治“不作为”的合法理据。<br>    欲使民意代理机构发挥应有的制度功效,就必须对现有的代理结构进行价值澄清和制度再造,使代表真正成为能够代理民意的职业政治人,最终解决代表到底“代表谁”这一根本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学说发端于霍布斯的名著《利维坦》,霍布斯指出,“利维坦”事实上就是人民的代表,或者干脆称为人民的代理人。他认为人们在权利的让渡之中,授权人承认代理人是根据授权而行动的,代理人根据授权而采取行动便是根据拥有权利的人的委托而采取行动。当一个代理人根据授权订立了一项信约时,对于授权者来说,也就像亲自订立了信约一样,既要受到该信约的约束,又要对该信约的一切后果负责。因此,一个人如果和代理人订约而不知道他有多大授权的话,那么发生危险时就要由他自己负责。由此看来,如果授权是明确的,那么信约便对授权者而不是对代理人产生约束力,如果授权是假托的,便只能约束代理人,因为除他本人以外并没有其他授权人。他进而得出结论:好的代表者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身的目的与利益不能和被代表者的目的与利益相矛盾。<br>    洛克在霍布斯之后提出了关于革命的权利,人民同意的政府以及多数的统治等内容。洛克政治理论的两大支柱由信托信念以及政府由人民同意之信念组成。第一个界说意味着只要有少数公民感觉到政府已经破坏了其信托,该政府便不再是正当合理的,但是第二种界说则意味着任何政府无论其如何不受拥护,在人民起来积极反对之前仍属合法。他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议会拥有最高主权的制度。可以这样说,切切追问主权在谁之手并不重要,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治权以及治权为谁服务。政治权力的一切目的都只是为了谋取公众福祉。
展开
目录
导言<br>第一章 选民与代表<br>第一节 选民与代表的概念解析<br>一、人民、公民与选民<br>二、选民的概念解析<br>三、代表的概念解析<br>第二节 选民与代表关系的五种模型<br>一、委托代理模型<br>二、选举代议模型<br>三、抽样微体模型<br>四、统制象征模型<br>五、选民团体国家机关转移模型<br>第三节 选民与代表关系的两个宪政原则<br>一、对立平衡的民主体系<br>二、社会本位主义的制度精神<br>三、以参政权保障受益权<br>第四节 选民与代表关系的制度中轴<br>一、民主集中制解析<br>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内在属性<br>三、政治制度的中轴<br><br>第二章 直接授权与代表权源<br>第一节 公权授受的经典理论与先期实践<br>一、公权授受的经典理论<br>二、公权授受的先期实践<br>第二节 公权授受的法律框架<br>一、《宪法》对公权授受的基本定位<br>二、《选举法》对公权授受的承载<br>三、《组织法》和《代表法》对公权授受的规定<br>第三节 直接授权的把关程序<br>一、换届选举的梯度管理架构<br>二、选举规划与选务人员培训<br>三、选区划分与代表名额分配<br>四、选民登记与资格审查<br>五、代表候选人的结构与投票选举<br>六、选举把关体系的架构分析<br><br>第三章 间接授权与代表权源<br>第一节 建构间接选举制度的路线图<br>一、间接选举的结构与功能<br>二、干部型代表的选任体系<br>三、党组和党员对党委负责制<br>第二节 省级人大代表的选举<br>一、阶梯型民意间接代理架构<br>二、省级代表的多重代理源流<br>三、代表候选人的组织掌控体系<br>第三节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br>一、届际传承型授权架构<br>二、代表名额的定制准则<br>三、代表的身份构成分析<br>四、政党权威和代表选举的多重组织架构<br><br>第四章 权力行使与代表履职<br>第一节 代表履职的原理与法规<br>一、民意的“二次表达”形式<br>二、代表不同利益的辩护与质疑<br>三、代表履职的法理依据<br>第二节 代表与会履职和选民的关系<br>一、代表议案的来源与选民的关系<br>二、代表议案的处理程序<br>三、代表建议的来源与选民的关系<br>第三节 代表调查、视察与选民的关系<br>一、调查研究的理论传统与法理分析<br>二、人大调研与民意表达<br>三、视察制度的来源及法理分析<br>四、人大视察与选民的关系<br>第四节 人大信访制度与选民的关系<br>一、信访制度的源流及法理逻辑<br>二、信访制度与选民的关系<br>三、重构民意流通的信访渠道<br><br>第五章 权力制约与代表轮替<br>第一节 监督和罢免的源流<br>一、监督和罢免的理论源流<br>二、监督和罢免的法理发展<br>第二节 监督链的特性分析<br>一、选民监督的两个客体<br>二、法定监督程序缺位<br>三、监督体系的系统性失灵<br>第三节 罢免的制度困境<br>一、选举权与罢免权不对等<br>二、选民罢免代表的程序障碍<br>三、选举单位罢免代表的制度设置<br><br>第六章 多重代理<br>第一节 多重代理的制度绩效<br>一、多重代理的制度网络<br>二、多重代理的制度绩效分析<br>三、多重代理的工具依赖<br>第二节 民意代理关系的重构<br>一、民意代理的理想模型<br>二、民意代理关系的重构<br>三、制度创新与代理关系再造<br>图表索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