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研究文集.2010,历史·文化·保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89745
  • 作      者:
    刘连香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先生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先生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先生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九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我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为此,我们认为需要长期坚持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了解和借鉴国外学者有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翻译、介绍国外一些经典的名著,又要随时掌握国外研究的动向,将其最新的代表性作品翻译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和同行。
    二、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继承我院50年来的传统,坚持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实地调查,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总结,为建立独树一帜的、有中国特点的民族学理论而努力。
    我们认为有必要使我们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并且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我们的教材。因此,我们于2000年成立了“民族学教材与研究丛书编委会”,目的是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基础,系统地编辑出版民族学专业的教材和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的专著、调查报告和论文。
    编委会将重点支持以下内容的教材和著作:
    1.民族学专业主干课和紧缺的必修课教材。
    2.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的专题研究著作。
    3.国外民族学名著或前沿理论与方法的译著。
    4.有重要学术资料价值且规范的田野调查报告。
    5.本院教师实证性研究的论文集。
    我们要求教材的编写者,应具有多年讲授该课程的资历,并且发表过有关的研究论文。我们要求丛书中的教材和论著应参考并引用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与国际学术界对话。
展开
精彩书摘
    目无,征原始艺术未发生前,人类社会曾经历了约200余万年有原始文化而无原始艺术的历史。其次,原始艺术是人类的思维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漫长的200余万年中,古人类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改造着手中的工具。这些工具越做越科学,越做越精细。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工具的造型明显地折射出一些美感。直到4万余年前,当人类进化成为晚期智人时,许多工具开始被古人类精心地加以装饰,这些工具既有美感又有实用性。同时古人类开始将与他们生活有直接关联的各种形象塑造出来。所以说,在旧石器时代最后的数万年中,原始艺术实际上是悄悄地突然出现了。考古发掘也告诉我们,原始艺术的发生是个突变的过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艺术不仅突然出现了,而且迅速走向成熟。远不如古人类改良石器工具那样缓慢。
    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原始艺术,并迅速使其走向成熟,至今仍是个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主要的假说有若干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人倾向于“原始艺术起源于巫术说”。下文便对此假说做出介绍。
    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所有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非科学的某些信仰。在世界不同地区,虽然因自然环境、人种、文化等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体系。但所有的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理念,这就是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凌驾于人类和一切自然规律之上的超自然力量。
    人类之所以产生这种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理念,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大自然运动的能量相比,至今仍显得非常渺小。特别是在原始社会,人类仅凭借一些简单的工具去改造大自然,几乎完全是梦想。在无法或难于用物质的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有着强烈改造客观世界要求的古人类同时选择了另一种方法,这就是企图用精神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
    古人类希望并相信,只要能与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沟通,便可以利用这种超自然的强大的力量来改造客观世界,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人类学的研究证明,古人类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不但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而且在每种事物的物质存在之上,还同时存在着每种物质事物的精神,即所谓“灵”。人类如果能与这些看不见的“灵”相互沟通,便可通过“灵”来控制或改变这种事物。这就是所谓的泛灵信仰。这也是原始宗教的萌发阶段。考古发掘告诉我们,在泛灵信仰的历史阶段,人类似乎显得很自信,热衷于通过各种手段与“灵”对话,以达到以“灵”制物的目的。
    可以想象,这种以“灵”制物来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往往难于奏效。于是古人类又转换了一种观念,开始用企求的方式与想象中超自然的力量去对话,要求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以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人类按照客观事物不同的类型将超自然的力量分门别类,归纳出若干个掌握着超自然力量的神,从而产生了多神的信仰。多神的信仰中往往会有一个主要的神,即众神之王。这也是原始宗教的初级阶段。
    在多神的基础上,随着原始氏族公社的逐渐瓦解,开始出现了一神信仰。即由一个神来统掌一切超自然的力量。这也是原始宗教的高级阶段。泛灵信仰与多神或一神信仰有所不同也有所相同,不同点在于前者是人类企图以“灵”制物,后者是人类企图求神相助。相同点都是想借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展开
目录
民族历史与文化
交感巫术、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
《夏书·禹贡》所载夷、戎族名考释
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
陕西岐山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年代辨析
由出土文物论汉代三老之制
论鄯善考古学文化的三元结构
楼兰鄯善与周邻民族关系史述论
元朝西藏建筑艺术综述
元朝西藏金铜造像分类及风格研究
乃囊寺及其活佛转世系统
《江格尔》整理研究60年回眸--兼《卡尔梅克(江格尔)(校注》评介
满族认同:历史神话与现实结构
浅析满族的交通习俗

民族文化及保护
从甲骨遗存到“汉字之都”--略论古都安阳汉字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参与研究--以高昌故城为例
藏族文化遗产及现状评估
青海藏医药产业开发模式调研报告
邓州高山族“台湾村”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内地高山族“台湾村”调查报告
浅析在京、津等城市务工的维吾尔农民工工作、生活状况以及生活习惯变迁问题
乡土知识背景下的侗族糯稻种植及其传承
内蒙古S苏木草原生态恶化原因解析
文化传统与社会经济实践--基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肖村的个案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思路--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为个案
土耳其民族构成及其少数民族政策
浅析美国非洲裔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

译文
古羌人与神话--《中国的神话》第四章,西方的人
民族地区可持续文化产业援助和文化资源保护
中国的世界遗产政策与民俗文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