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的主题是社会企业。关于社会企业,是我近年来一直关注且思考的问题之一。“论纲”一文表达了我的一些看法。坦率地说,我对社会企业一直心存敬畏,有许多茫然之处。这种感觉,就如同在那路的养育上采取华德福模式一样。自从北京开始兴办华德福幼儿园,那路妈就一个劲儿地参与,硬是把那路置于首批入园的儿童之列,而我至今仍对华德福模式感到茫然与敬畏。前几天在梅之森,参加了一个关于华德福的讲座,那位理事谈到儿童成长的三境界说,使我多少有些感悟。儿童成长其实有三个境界,一为物质境界,是可见的身体的成长;二为精神境界,是在共同体中学习掌握的修养伦理和价值取向;三为灵心境界,只有通过心灵活动感悟和修炼才能达成。我想,其实我们面对的社会企业,未尝不有其多元的境界。在其市场化经营和营利性活动之外,在其倡导并践行的社会目标与公益精神之外,那超越于市场和公益之上的所谓“灵心”的部分,到底是一种什么存在?该如何去感悟?怎样才能更多地体会社会企业家的灵心境界?怎样才能更加清晰地展现并进而分析之?面对社会企业的问题,我们常常感到知识储备不足,不,或许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灵心境界的问题。回到那路的话题上,我想起在北京时一位华德福老师说过的话:孩子的眼神和举止中有许多让人心生敬畏的东西。华德福模式提倡更多地去理解孩子,或许就是要努力达到灵心的境界,去理解孩子的灵心,这是否就是华德福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那么就社会企业来说,我们该如何提高自身灵心的境界,以达到理解社会企业的程度?或许在社会企业的研究中,也需要开发和发展如华德福那样的新模式。
展开